放大圖片
■3月18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往日本駐華使館弔唁日本「3.11」地震遇難者,與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交談。新華社
任景國 資深日本問題學者
東日本大地震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日本天皇明仁,對災難遇害者深表哀悼,18日又親自到日本駐華使館弔唁。此前,15名中國救援隊員歷史上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參與國際大救援行動。這兩件事屬於「救災外交」行動。過往,國與國關係中亦有先例,如希臘援助土耳其大地震的救援行動。日本政府接受中國派遣的國際救援隊歷史上是首次,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必將對營造兩國關係復甦的氣氛,增進兩國國民的感情發揮積極作用。
去年9月7日,中日發生釣魚島撞船和中國船長被日方非法扣留嚴重事件,歷經幾年努力始告復甦的中日關係再次跌入谷底。去年,中日東海爭端、韓朝天安號事件等一系列熱點使東北亞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區域之一。進入新一年,中日關係何去何從?令全球矚目。
3月11日東日本地區發生9級大地震和海嘯,局勢現已發展成為類似前蘇聯切爾諾貝爾那樣嚴重的全球性核災難。日前,很少過問「人間凡事」的日本天皇罕見地向國民發表談話:希望大家「頑強地生存下去」。這說明日本的確到了命運攸關的危急時刻。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中國人民對東方鄰居日本所發生的災難感同身受,人們至今還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日本給予的大量物資支援,日本國際救援隊員在救援現場向死難者鞠躬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中日關係有可能出現改善
東日本大地震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日本天皇明仁,對災難遇害者深表哀悼,18日又親自到日本駐華使館弔唁。此前,15名中國救援隊員歷史上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參與國際大救援行動。日本是個多災的國家,但又極少接受他國救援或援助。所以,這15名救援隊員在日本的一舉一動引起日本媒體的高度關注。除「地毯式轟炸」般報道災情和救援行動外,日本媒體沒有忘記留出足夠時間和版面對中國的「救災外交」給予充分報道。有評論指,東日本大地震似乎對日中外交也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撞船事件、島嶼爭端(釣魚島)而惡化的中日關係有可能出現戲劇性改善。日本媒體在分析2008年四川大地震日方的救援活動時,亦曾對改善兩國國民感情起到的作用給予積極評價。今天,他們同樣期待中國政府的「救災外交」能給兩國關係帶來巨大機會。
新內閣處理日中關係已發生變化
當然,世紀大劫難不僅給日本帶來生命、經濟等諸方面毀滅性的創傷,就核危機給整個國際核能源發展敲響的警鐘上來說,也是具有十分重大影響的。德國政府表示將繼續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對核電項目開放綠燈。中國政府聲明暫停新的核項目審批。日本社會精英對自民黨政府大力發展核能的政策也提出強烈質疑,各國核能發展戰略走向值得密切關注。可以說,以綠色和平為代表的國際反核運動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進入2011年,菅直人改組了政府班子,雖未擺脫外交上鷹派人物佔據主流的印象,但其新內閣在處理日中關係上已悄然發生許多變化,上至總理大臣,下到內閣班子成員,在圍繞中國的發言及問題的處理上透出審慎的態度。同時,日本也在積極摸索如何緩和兩國冷卻的雙邊關係。同樣,中國政府也從長遠的角度和戰略的觀點看待中日關係,積極探索把中日關係納入東亞、亞太地區大的戰略格局演變之中。兩國有識之士普遍認為,中日關係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誰也離不開誰,尤其是相互依存程度極高的雙方經濟貿易關係的人員交往。中日之間的確存在著諸如歷史觀、領土爭端等問題,其中的一些矛盾是結構性的,這些問題和矛盾時而和緩,時而激化。從更長遠的歷史觀點看,兩國關係儘管基礎「脆弱」,但強韌而綿綿不絕。如何處理好中日外交關係,也是擺在兩國領導人和國民面前的一道十分艱巨的課題。
胡錦濤主席親自赴日本駐華使館弔唁,15名中國救援隊員首次踏上日本國土,這一切都為中日關係在今年實現轉圜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人對「危機」的理解是「危難與機遇」並存,只要處理得當,二者可以轉化。當然,人們的期望值也不能過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日關係最暗淡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