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貴州報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螺」入黔 觸動行業「大洗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貴陽海螺盤江水泥廠,陽光下的紅頂白牆。

 水泥,過去被稱作「洋灰」,名副其實,這種建築材料和產出這種材料的工廠,留給人們的印象多為濃煙滾滾、塵土紛飛、喧嚷嘈雜……然而,彷彿在不經意間,「洋灰」開始褪去「灰色」的外衣,換以「綠色」的面孔,昔日塵埃籠罩的污染大戶水泥廠,如今竟然變身為如詩如畫的旅遊景區。

 以安徽海螺集團、台泥、紅獅等水泥巨鱷進入貴州為標誌,水泥行業的洗牌或重組,已在悄無聲息地拉開序幕。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王乙 路艷寧 清鎮報道

「洋灰」換上綠色外衣

 從貴陽清鎮出發,一路向西,波光粼粼的紅楓湖時而從群山一隅間閃現而出。車行10餘公里,至站街鎮循環經濟園區,貴陽海螺盤江水泥廠便出現在眼前。

 這個大名鼎鼎的亞洲第一水泥廠商像一個巨人蟄伏在山坳間,廠區依山而建,大片翠綠的草坪順著坡地延展到遠方,幾組白牆紅頂的歐式建築散落其間,建築背後隱約可見鋼筋水泥的廠房在陽光下閃爍著銀色光芒……

 藍天下的廠區非常開闊,不論洋房式的辦公區域、還是廠房林立的生產區,乃至縱橫交錯的道路,都是纖塵不染。園區內的空曠與寧靜更是「反傳統」,一條懶洋洋的狗躺在主辦公樓前的草坪上曬太陽,靜謐的氛圍使得鳥鳴的聲調都變大起來。

 貴陽海螺盤江總經理程如良為記者解惑:這都歸功於工廠目前採用的旋風預分解窯新型乾法生產技術。新生產線採用全自動管理,礦石、煤灰等運進窯中後,全部密閉生產,其中產生的灰塵,不會排向空氣中,而是被環保設施自動吸回並轉化為水泥。

 雖然不見工人熙熙攘攘,原材料車來車往,水泥窯熱氣襲人的情景。事實上,此時此刻,在生產車間內,日產4500噸的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每天實際生產量超過5000噸。

 在寬大明亮的中央控制室,記者看到操作員們正專注地觀測著自己的電腦上的閃動圖像,一個工作人員似乎發現了什麼,拿起電話開始撥號通話。 「電腦上顯示的是水泥生產全過程的車間動態圖像,操作人員如果發現有什麼異常,就會直接和那一塊的負責人聯繫解決問題。諸如中央集控、無人操作、全程無污染等手段都已成為目前水泥生產技術的常態,這是最集約,也是最環保的。」

 中控室裡一塊電子屏幕正在做著某種顯示,色彩繁多,符號奇特,外行人難以看出門道。程如良稱,這是水泥窯的熱能實況圖,以色彩區別,可以很清晰並精確地看到窯內每個區域的實時溫度,方便進行適時監測。

 除了準確調節窯內溫度,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率,工廠裡每條生產線都配套安裝了一套9兆瓦純低溫餘熱發電系統,利用鍛燒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富餘熱量進行發電。通過對各種熱量的「圍追堵截」,海螺盤江的水泥生產用煤耗是原來的40%;首套9兆瓦餘熱發電機組並網每天發電23萬度,每年節約標準煤2.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00多噸……通過這些措施,不僅解決了普遍性的電荒問題,還直接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競爭優勢。

 海螺盤江,傳統概念中水泥工廠的關鍵詞在這裡幾乎消失殆盡,沒有巨大的煙囪,沒有漫天的煙塵,沒有機器的轟鳴,只有不斷出入的大型貨車隱隱昭示著—這,是一座年產400餘萬噸的大型水泥基地。

未來:垃圾「造」水泥

 關於節約煤耗、餘熱發電、降低廢氣排放等節能減排技術已無需贅述,海螺盤江最令人側目的,是計劃投建的一套城市垃圾焚燒系統。這套世界首創、由海螺自主開發,利用水泥窯焚燒城市生活垃圾的技術(CKK系統),已在銅陵海螺水泥廠投入正式運行。

 將垃圾送到水泥廠進行適當處理後,直接進入水泥窯燃燒,把垃圾兼用作部分替代燃料和原料,同時生產出符合國際通用標準的普通水泥(OPC)。這條技術路線已經被德國和歐洲諸國多年的實踐證明,是處置城市垃圾最經濟、最環保、總體效益最佳的解決方案。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也在不同場合一直呼籲: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是「十二五」期間水泥行業的發展重點,水泥企業要從單純經營水泥產品向經營完整的產業鏈轉變;全行業要從高能耗、高排放、資源消耗型產業向最大限度消納城市生活和工業廢棄物的清潔產業轉變。

 「我們將固體廢棄物用於水泥工業生產,焚燒各種可燃廢棄物和垃圾,利用其熱能與廢渣,生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水泥熟料。這是一項真正綠色、環保、循環性的廢物處理技術,能夠規避目前城市垃圾填滿及焚燒產生的佔用土地、釋放有毒氣體等缺陷。」 程如良稱,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將是水泥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未來水泥產業的又一投資盛宴。

水泥廠「變身」旅遊地

 穿行在海螺盤江,園區內的各個區域,從洋房湖泊花園到鋼鐵管道車間,再到壯觀的石灰石礦山,被天衣無縫地銜接了起來。園林小景的精緻,配上工業建築的粗獷,竟然碰撞出一種另類的和諧與美感。

 整個廠區,只有兩支煙囪在冒著淡淡白色氣體,據工作人員說,那是生產用水內部循環使用後多餘的水蒸氣,並非廢氣。辦公室內從事行政工作的幾個年輕大學生,就住在廠區裡的宿舍,由於交通不便,只有周末可以外出到市區。「但是市裡嘈雜,空氣不好,環境還不如我們廠裡美呢。」

 這種「意外的美」正是海螺盤江的管理者程如良最為津津樂道的。這個20出頭就進入工廠工作,從車間工人一直做到分廠總經理的老海螺人,言談舉止間幾乎把腳下這片園區當做自己的家。「我們在設計和修建新廠區時,特別重視與周邊生態環境的協調,盡量保留原有的林地,借助原始的地勢,使廠區巧妙和諧地融入自然環境。」

 在辦公樓裡,醒目處掛著一張大型圖片,是一幅荷塘、樹林、工廠、藍天白雲交織的畫面。程如良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安徽池州海螺的生產廠,它在升金湖畔,保留有數十公頃林地,除了是個千萬噸級大型熟料基地,還是一個示範性工業旅遊景點,風光非常漂亮。」

 縱然貴陽廠區的環境已經在同類工廠中出類拔萃了,但老程並沒完全滿意,「我們的廠區未來會成為一個工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生態景區,遊客可以參觀現代水泥生產工藝,還能體驗生態田園風光。」他想沿著池州廠區的典範道路走下去,把被社會認為高污染的水泥工業,打造成鳥語花香的園林。

 工業與生態和諧共榮的新型概念,正在貴州高原的工業發展中開始生動的實踐。

相關新聞
貴州報道(創刊號) (2011-07-15) (圖)
搭建交流橋樑助黔開放發展 (2011-07-15) (圖)
貴州突圍選走工業化之路 (2011-07-15) (圖)
現實之憂:溫飽雖解荷包仍癟 (2011-07-15)
突圍之路:工業創富促進發展 (2011-07-15) (圖)
高層聲音及解讀 (2011-07-15)
專家:只有發展工業 貴州別無他途 (2011-07-15) (圖)
用工業化方式 解決資源環境問題 (2011-07-15)
建服務型政府 放手企業發展 (2011-07-15)
龍永圖:我們強調的是發展 (2011-07-15) (圖)
吳大華指推動工業化 勿照搬外地做法 (2011-07-15) (圖)
胡曉登:應提升貴州人「精氣神」 (2011-07-15) (圖)
工業化路徑選擇下的貴州突圍之行業篇 (2011-07-15) (圖)
「海螺」入黔 觸動行業「大洗牌」 (2011-07-15) (圖)
「夕陽產業」華麗轉身 (2011-07-15) (圖)
傳統水泥「作坊」之殤 (2011-07-15) (圖)
工業化路徑選擇下的貴州突圍之縱深篇一 (2011-07-15) (圖)
核裂變:「盤江」的現實和可能 (2011-07-15) (圖)
張仕和:反求諸己天地寬 (2011-07-15) (圖)
年年分紅 答謝股東 (2011-07-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貴州報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