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貴州報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夕陽產業」華麗轉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已停產的貴州水泥廠,孤獨的煙囪直指天空。

 以海螺盤江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大佬」級水泥企業無疑是新型工業的典型樣本,他們的入駐為貴州省水泥產業的技術革新與行業洗牌帶來了強大的行業推助力。在暗流洶湧的市場狀態下,貴州本土水泥企業,也開始了勢在必行的自我升級。

 2010年,5月。貴州水泥廠甘蔭塘廠區停窯熄火,高高的煙囪不再冒出濃煙,數以千計的職工在場見證了這一時刻,他們眼中寫滿了複雜的情感,有不捨,也有希望。

 這是一家成立於1958年,輝煌了半個世紀的龍頭企業,一度代表著貴州水泥的最先進水平。然而隨著貴陽城市發展與擴容,曾經佈局於郊區的廠區與石灰石礦區已處於城市中心範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污染源。在廠區方圓500米的區域時時處於塵埃籠罩的狀態,樹木、房屋、道路、河流常年積灰,不見本色。它的停止使用,意味著貴陽市每年將減少近千噸粉塵與600噸二氧化硫污染物,對市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福音。

 貴州高污染、高能耗的舊型水泥產業代言人就此謝幕,不過貴州水泥廠並非消失在歷史舞台,當老廠準備關停工作的同時,在金陽新區金華鎮,新廠的試運行如火如荼。總投資3.2億元的新生產線引人注目,除了採用「新型乾法」的水泥生產線,和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純低溫餘熱發電」,新廠還通過封閉式的熟料鏈斗機將熟料輸入能容納45000噸的封閉式儲庫,能達到每標米小於30微克的國際標準,從根本上避免揚塵,治理了粉塵污染問題。

 水泥廠一方面是污染大戶,但同時也是工業廢渣的消化系統。企業運用磷渣等工業廢棄物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材料,過去,老廠每年消化廢渣20萬噸,而新廠則能消化50萬噸。「從這個角度上講,新建的貴州水泥廠是一個循環經濟型企業。」總工程師王程如是說。

 無論是外來的「新鮮血液」,還是本土的自我蛻變,水泥產業的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就像一道微光,折射出貴州工業化道路上一個全景縮影。從廠區變景點、垃圾造水泥的生動實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新技術為傳統工業帶來的巨大經濟與社會效益,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只是一個開端,而貴州工業化之路會循著這條軌跡走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西部,傳統「夕陽產業」與高新技術的聯姻,必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價值取向。

相關新聞
貴州報道(創刊號) (2011-07-15) (圖)
搭建交流橋樑助黔開放發展 (2011-07-15) (圖)
貴州突圍選走工業化之路 (2011-07-15) (圖)
現實之憂:溫飽雖解荷包仍癟 (2011-07-15)
突圍之路:工業創富促進發展 (2011-07-15) (圖)
高層聲音及解讀 (2011-07-15)
專家:只有發展工業 貴州別無他途 (2011-07-15) (圖)
用工業化方式 解決資源環境問題 (2011-07-15)
建服務型政府 放手企業發展 (2011-07-15)
龍永圖:我們強調的是發展 (2011-07-15) (圖)
吳大華指推動工業化 勿照搬外地做法 (2011-07-15) (圖)
胡曉登:應提升貴州人「精氣神」 (2011-07-15) (圖)
工業化路徑選擇下的貴州突圍之行業篇 (2011-07-15) (圖)
「海螺」入黔 觸動行業「大洗牌」 (2011-07-15) (圖)
「夕陽產業」華麗轉身 (2011-07-15) (圖)
傳統水泥「作坊」之殤 (2011-07-15) (圖)
工業化路徑選擇下的貴州突圍之縱深篇一 (2011-07-15) (圖)
核裂變:「盤江」的現實和可能 (2011-07-15) (圖)
張仕和:反求諸己天地寬 (2011-07-15) (圖)
年年分紅 答謝股東 (2011-07-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貴州報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