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現在的大學生,恐怕沒多少人貼過海報。但八十年代的學生活動搞手,又恐怕沒幾個會未貼過海報。
現在坊間的海報,其實已變了巨型掛畫,像海底隧道入口的大幅廣告,伊利莎伯大廈的巨型外牆廣告,地鐵站的連幅燈箱海報等,都是龐然大物,起碼是不能拿在手裡的,跟我們讀書時貼的海報,是兩碼子事。
為甚麼那時要貼海報呢?因為要宣傳文藝活動,又沒錢做商業廣告,而且大學生有的是時間和精力,也可趁晚上貼海報的幾小時,幾個人邊貼邊談,非常符合八十年代年青人的情懷。還有很重要的,是那時市區仍有很多大廈的牆,或者地盤圍板,容許貼海報街招,而且有人會看,不像現在,到處都是滑滑溜的雲石,而且人人埋頭玩iPhone,路邊貼了甚麼根本沒興趣。
一個典型貼海報的晚上,通常是事先分配好路線:港大同學負責香港島,有幾個會貼中上環和半山,幾個負責灣仔銅鑼灣。如果在學生會出發,就在學生會煮漿糊,用個膠桶乘著,挽住下山貼去。有時也會在住附近的同學家裡、或者在西環一帶的迷你舍堂(即幾個同學合租的房子)煮漿糊,然後出發。
那時的海報,最大不會大過A2,一人可以拿一卷。有時為了省錢,也試過印A3 的,貼出來自然沒那麼搶眼。最高興是貼地盤圍板,因為下面已有人貼了其他海報,紙質地塗漿糊最好,黏得最牢,壞處是很快會給其他海報蓋過。雖是這樣,我們也照貼,因為起碼可以曝光一兩天。我們又自詡正氣,專挑一些色情電影的海報來墊底,好像為社會除了害般沾沾自喜。如果是星期六,還可以貼銀行門口, 要到星期一銀行開門才給撕掉,很划算。貼海報掃漿糊常要彎腰,動作很大,挺辛苦的。有次一個男同學就貼得太落力,扯裂了褲子!
貼完海報,通常已是深夜。我們會挽著空桶,去水街宵夜「打冷」,然後一點多回舍堂,開始做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