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林 香港國情港事評論社
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在一個公開場合上透露,今年首季公屋輪候冊上有十五萬之眾,包括六萬多非長者單身人士,當中有百分之四十六是三十歲以下人士。這個數字,除了反映許多時下月入不多的年輕人以單身人士身份去申請入住公屋之外,也反映合乎申請入住公屋資格的個案有急劇增加的趨勢,情況令人關注,希望曾蔭權特首在今年十月的施政報告中以此作為重點解決的施政議題。
輪候公屋人數飆升,從前年只有十一萬多,至今年劇增至十五萬,增幅百分之三十,反映了政府興建公屋追不上基層市民求上樓的需要。政府曾經承諾讓合乎資格的申請人士家庭在輪候兩年就可上樓,並希望在十年之內解決百分之九十基層市民入住公屋問題,將申請公屋個案減至五位數字以下。經過幾年之後,申請入住公屋家庭不但沒有減退,反見增多。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很是值得政府檢討和探究。
一,每年計劃興建一萬五千至二萬個公屋單位在目前樓價不斷飆升的形勢下,似乎有種杯水車薪、供不應求之感;二,個人或家庭入息不增反減,令許多單身人士及家庭有機會納入合乎申請入住公屋資格的範疇,加上今年年初政府放寬申請公屋的入息限額,有助一部分「高」入息單身人士及家庭合乎資格轉而申請公屋。尤其是一些月入不超過七千元的年輕人又不想與家人同住,亦陸續加入申請公屋行列,將輪候公屋數字推高,令輪候上樓時間拖長。
要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尤其是勞工階層的住屋問題,從目前的走勢看,個人非常認同香港工會聯合會日前提出的一套有關解決住屋問題的建議,即「增加公屋,復建居屋,以私人樓宇作補充」的意見。
只有增建公屋,才能有效紓解輪候入住公屋的上樓時間。否則,只會令輪候公屋的時間越拖越長,從原定的兩年可上樓變成四五年都上不了樓,因為合乎申請資格的比例增長多於每年建屋的單位數字。建議每年從二萬個公屋量增加至每年三萬三或三萬五個單位。以此類推,目前的十五萬個輪候人士大抵可以縮短至二十個月左右便可上樓。可在五年時間內將十五萬個輪候數字減至(剩番)二三萬。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建屋計劃建議。
增建公屋單位數量,可能會為政府財政方面帶來一些負擔。為省卻這方面的額外負擔,建議政府在公屋的設計及建材配套方面盡量大眾化,不要將公屋建成私人屋苑那麼美輪美奐。近年興建的公屋每每比私人屋苑更「豪華」,所付出的建築費用比之私樓並不遜色,有質變之嫌。從市民大眾來說,或者從申請公屋的人士來說,他們的要求不是這麼高,普普通通就行。安穩居所就是他們最大心願。
對於興建公屋單位面積方面,也是值得檢討的,盡量多建一至三人單位,少建六人以上單位,能滿足一些年輕人及單身長者的申請入住機會,當下的家庭組合與過去不同,以小家庭為主,六人以上家庭已鮮見。多建小單位有助單身人士入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