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來鴻:坐看牽牛織女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網上圖片

王兆貴

 晴朗的夏末秋初之夜,人間草木飄香,天上繁星閃爍,一道白練似的銀河橫貫長空。在它的兩岸,是隔河相望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傳說到了這一天,那些唧唧喳喳的喜鵲,都要結伴飛往銀河,為即將相會的牛郎織女搭橋。小時候,聽大人這麼說,我們還特地瞪大眼睛觀察過,周圍確實看不到喜鵲了,也就信以為真。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在童年時代的鄉村,每到七夕前後,孩子們都會躺在天井的涼席上,仰望滿天星斗,聽長輩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邊眨著好奇的眼睛聽,一邊順著大人的手指,在銀河兩岸搜尋牛郎星和織女星。但是,天上的星星太多又太小,看來看去就看混了,怎麼也無法定位。大人就告訴我們,織女星是菱形的,由四顆小星星組成,像一把織布的梭子;牛郎星是弓形的,由三顆小星星組成,像一條扁擔,那是牛郎挑著他和織女生的兩個孩子。那條明晃晃的銀河,是王母娘娘為了維持天上人間的秩序,用玉簪劃出來的。

 牛郎織女的傳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個故事中,美貌的織女看重人間真情,勤勞的牛郎拒絕榮華富貴。王母娘娘的干預,迢迢銀河的阻隔,都沒能使他們屈服,至今仍在深邃的夜空中遙相凝望。純潔無暇的愛情淒美而又悲壯,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競相吟詠,傾情謳歌。古詩詞中的描述,最早見諸於漢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唐宋以降,吟誦這一典故的詩詞愈益多了起來。最為人稱道的是宋代秦觀的那首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銀河兩岸那兩個星座固然寂寞,但並非血肉之軀,何嘗有七情六慾?多情的是生活在塵世的善良百姓。當現世的情緣受阻,理想的美夢破碎,就只好把自己排遣不了的苦悶和實現不了的期許,由人間移情於天上。於是,那兩個星座便有了靈性,便有了寄託。在神話與傳說的滋潤下,人類的情感也隨之豐富而又浪漫起來,不再那麼單調與淒苦。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國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爾後便逐漸沿襲開來,代代相傳。到了這一天,女孩子們便會蒸巧餑餑、烙巧果子,然後連同紅菱、白藕等,擺到庭院的供桌上,燃燭焚香作揖,乞求天仙賜巧。拜過之後,手執彩線對著燈影穿過針孔,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稱為巧手。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有些地方的乞巧節,還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在鄉間,紀念七夕的活動比較簡樸,很少拜月、賦詩之類的貴族雅興,但主題比較集中,且與勤勞美滿相關,可以用「美」和「巧」兩個字來概括。「美」是指和美的姻緣;「巧」是指勤勞的智慧。

 在我故鄉的村民家中,至今還保留著製作巧餅的模具,這種木製的模具一般有大小兩種,大的約為半尺見方,只鐫刻一種圖案;小的為長條形,可鐫刻七種以上圖案。這些圖案形狀各異,標誌吉祥,通常為花卉、水果以及小動物等。七月七日之前,將調好並發酵過的麵團,塞進模具中按壓平實,翻過來輕輕一磕,造型優美的巧餅便會落在面板上。待做齊了,再分批放進預熱的鐵鍋(餅鐺)中慢慢地烙熟。小巧玲瓏的花色巧餅最討孩子歡心,他們會將這些巧餅間以沙果,用五彩絲線穿起來,提溜到大街上炫耀,與小夥伴們分享。

 到了今天,隨著現代氣息的浸染特別是功利性因素的影響,不少民間習俗已淡出人們的生活,並出現了本土節慶與西洋節慶纏夾不清的爭議。

 但是,無論怎麼說,七夕仍然是老百姓普遍喜愛的節日,也是我國民間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就像仲夏夜之夢一樣,讓人們充滿了美妙的幻想。對後生們來說,民間紀念七夕的習俗也算是一種啟蒙和教化。它潛移默化地曉喻世人:善良是美德,勤勞生智慧,依靠勤勞與善良方能建設和諧美好的人間家園。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早期澳門市政體制及澳日貿易的若干問題 (2011-08-06) (圖)
澳門古代地圖 (2011-08-06) (圖)
來鴻:坐看牽牛織女星 (2011-08-06)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8-06)
文化觀察:宜家的自助理念 (2011-08-06) (圖)
歷史與空間:「伊蘭孛」——中國滿語「活化石」 (2011-08-03) (圖)
古今講台:女媧.伏羲.人類 (2011-08-03)
來鴻:「矢村警長」,走好! (2011-08-03) (圖)
亦有可聞: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2011-08-03) (圖)
詩情畫意: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011-08-03)
歷史與空間:藝賣帝王家 (2011-08-02) (圖)
古典瞬間:食古不化 (2011-08-02) (圖)
心靈驛站:宛如接住一片雨聲 (2011-08-02) (圖)
詞話詩說:CHOK (2011-08-02)
歷史與空間:「湯沈之爭」與清中葉崑劇的衰落 (2011-07-30) (圖)
遊蹤:漫步鹿兒島 (2011-07-30) (圖)
文化觀察:「日本張愛玲」的愛情物證 (2011-07-30) (圖)
文化觀察:說扇 (2011-07-30) (圖)
歷史與空間:抄襲是見不得人之事 (2011-07-27) (圖)
古今講台:盤古不斷變化 (2011-07-2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