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日本張愛玲」的愛情物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向田邦子的情書》封面。網上圖片

文:鈴 蘭

 一對相濡以沫數十載的夫婦,在特定的時刻,一起翻閱他們年輕時的情書,重溫年少輕狂時的激情,該是多麼浪漫的事情啊!然而,信息發達的今天,「情書」彷彿成了古老的名詞,短信、QQ、微博、Email……可以隨時隨地傳情達意,還有誰會鋪開信箋,一筆一劃地書寫情書呢?近日讀張秋明譯著的《向田邦子的情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還是被主人公那些看似平常,卻充滿眷戀、思念與牽掛的情書感動了。

 向田邦子是日本著名的電視劇家、隨筆家和小說家。她一生未婚,46歲罹患乳腺癌,致使右手癱瘓,從此依靠左手寫作。51歲那年,她獲得日本著名的文學獎——直木獎,成為日本收視率最高的劇本作家。次年,她在台灣的一次墜機事件中喪生。在她去世後,她創作的經典劇本,在日本一再重拍,經久不衰。大學為她設立研究所,出版社為她設立電視劇本獎,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稱她是「大和民族的張愛玲」,享有很高的聲譽。

 《向田邦子的情書》是她去世20年後,妹妹向田和子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並整理而來的。於是,她生前苦苦隱藏的戀情、塵封已久的秘密遂大白於天下。

 《向田邦子的情書》由「家人對邦子的追念、邦子與N先生的情書、N先生的日記」三部分組成。N先生就是向田邦子秘密交往的男友,他們相戀多年,直到雙方生命的終止。因為N先生早有妻室,他們的戀情注定不能在陽光下曝曬。無論他們的感情多麼真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邦子的愛情只不過是N先生的婚外情,她也成了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沒有在適當的時間遇到適當的人,這段戀情怎麼說都有些悲壯的意味。

 向田邦子與N先生的情書,自始至終沒有「我愛你」之類的熱情表白,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關愛。他們彼此牽掛、相互關心、小心呵護著對方,這樣的細節隨處可見。「不要為了打電話而勉強自己出門,不要忘了戴手套。」這是邦子體諒N先生,為了避開妻子給她打電話時的叮囑。「邦子來了,兩個人有說不完的話題……邦子躺在沙發上休息,十點前回家。年關將近,她也是十分忙碌,真是辛苦了。」這是N先生在昭和三十八年十二月八日的日記,不難看出,N先生對邦子的憐惜之情。

 「人從呱呱墜地起便背負苦難,差別只在於有沒有說出口。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該如何度過,就要靠智慧了。最好不要太在意,經過一些時間,再回頭看,會覺得是笑話一樁。」我不知道向田邦子在寫這段文字時的心情如何,在我看來,這段文字倒像是歷經磨難大徹大悟後的囈語。作為作家的向田邦子,對生活的體味肯定比平常人更為敏感一些,如果她知道在她去世二十年後,她的戀情會由她最親愛的妹妹以「書」的形式公佈於眾,會不會覺得她生前對秘密的死守亦成了一樁笑話?

 逝者已矣,所有的功過是非一筆勾消,惟有她的信念、思想、情懷……像她曾經相愛過的物證——情書一樣,成了永恆的紀念,任憑後人評說。

 【《向田邦子的情書》,向田和子著,張秋明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湯沈之爭」與清中葉崑劇的衰落 (2011-07-30) (圖)
遊蹤:漫步鹿兒島 (2011-07-30) (圖)
文化觀察:「日本張愛玲」的愛情物證 (2011-07-30) (圖)
文化觀察:說扇 (2011-07-30) (圖)
歷史與空間:抄襲是見不得人之事 (2011-07-27) (圖)
古今講台:盤古不斷變化 (2011-07-27)
人文世相:相 親 (2011-07-27)
開卷有益:關愛自然,保護地球 (2011-07-27) (圖)
遊蹤:在林中 (2011-07-27) (圖)
歷史與空間:李隆基的「經典之戀」 (2011-07-26) (圖)
人文世相:絆倒兩次 (2011-07-26) (圖)
亦有可聞:有選擇的閱讀 (2011-07-26) (圖)
豆棚閒話:避免大面積淪陷 (2011-07-26)
歷史與空間:造神─以城隍神為例說明 (2011-07-23) (圖)
生活點滴:似乎回到故鄉小河 (2011-07-23)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7-23) (圖)
文化觀察:概念中的「衝突」 (2011-07-23)
歷史與空間:緬懷法海奇葩——弘一大師 (2011-07-20)
來鴻:中國優美深邃的荷文化 (2011-07-20)
古今講台:想起盤古氏 (2011-07-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