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論網絡新世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2]     我要評論

顧耀輝 腦神經專科醫生

 兩間電力公司大幅加價,特首曾蔭權認為不可接受,罕有地在特首辦社交網站Facebook裡呼籲市民對加價表態:「若你也認為,兩間電力公司作為公共事業,在調整價格時,應顧及它們的社會責任和市民負擔能力,並再次考慮它們的加價立場,請讚好/Like」。特首這次呼籲結果有近七千人響應了,說「讚好」。自從Facebook、微博出現後,大家的生活都改變了。為政者可以通過Facebook、微博來收集民意,察看民情,發佈資訊。從商者亦可藉此做市場調查,了解顧客需要,宣傳產品,與顧客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普羅大眾則又可以暢所欲言,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這個空間彷彿是屬於自己的。

 在這個知識型社會裡,Facebook、微博加快了資訊的傳遞,就連最近亞洲電視也搞了個《微播天下》的節目,擴闊了人們的視野。此外,由於Facebook、微博提供了一個自由空間讓人暢所欲言,於是我們就可以藉此更加了解不同人的思想和故事,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給予機會為政者了解人民的思想,有利國策施行。《文匯報》早前專題探討了微博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指出微博是把「雙刃劍」,既有助資訊的傳遞,有助國家的發展,但亦同時造就了虛假訊息的傳遞。沒錯,微博,包括同類型的社交網站Facebook,的確是把「雙刃劍」,在微博和Facebook裡,其實,豈止常常充斥著虛假的資訊報道,還常常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網絡世界親而無尊?

 Facebook、微博雖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家的關係變得「親密」了,可是正當大家有著「親密」關係的同時,就似乎失去了對人的尊重。中國儒家文化常常強調「尊尊親親」,即使夫妻這麼親密的關係,也要說「相敬如賓」。現在,在網絡世界,我們關係變得「親」了,可是卻少了一份「尊」。2009年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青少年服務)胡潔婷曾表示,網絡欺凌其實很普遍,根據當時資料顯示,香港每九名上網人士,就有一個作出欺凌行為,六分之一人遭到網上欺凌。而在2009年,一名十四歲的女孩Jenny就遭她的朋友在網上日記說不是,並引來其他朋友附和。結果,Jenny終日鬱鬱不歡,食慾不振,情緒大受困擾。在Facebook裡,惡言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經常可以看見。甚至,或許大家覺得彼此的關係真的很稔熟,熟到一個地步就曾在Facebook出現過「出賣朋友專區」,青少年把自己同學、朋友的相片張貼在Facebook上,任人評頭品足,大家毫無顧忌似的。是網絡世界過分自由之故嗎?「尊」與「親」是否注定不能共融?

 Facebook、微博的出現正好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反思人類一向珍而重之的價值。第一是自由的價值,第二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價值,一個是「親」,另一個是「尊」,「親」是指親密、親和,「尊」是指尊重,「親」讓人們融合起來,「尊」則收攝人的心神,讓人與人之間保持一份距離。在Facebook和微博裡,我們是需要秩序,因為沒有秩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幫我們實踐我們的目的,讓我們做到想做的事,可是,在網絡欺凌的事上,遭到欺凌的人其實是失去了不受騷擾的自由。欺凌他人的人是用他的自由破壞另一個人受到尊重的權利、受到保護的自由。所以,沒有秩序的自由只能叫作「亂」,而「亂」只能扮演「破壞」的角色而不能有所建樹的。故此,在Facebook和微博裡,應該也跟我們社會一樣,需要有一套規範來保護不同人的自由,協助人實踐不同的目的。

網絡禮儀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每當說起要規範人的言論,不少的人就會口誅筆伐,說破壞了人的言論自由,認為人是應該有言論自由的權利。筆者也承認人有言論的自由,事實上,Facebook、微博所給予人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對個人和社會都有正面的影響,但筆者認為我們同時也需要一套規範,或者說是一套網絡禮儀吧。這套網絡禮儀看似在規範人的行為,但實質上,它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就如我們的社交禮儀一樣,指導我們如何在網絡世界裡恰當地表達我們的感情,在批評別人時有批評所用的措詞,在讚賞別人時有讚賞所用的措詞,在生氣時有生氣的表達,在喜悅時有喜悅的表達。剛才說了,任意做出來的言行對人只會造成傷害,有了禮儀,人的行為就有了規矩,我們就可以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表達個人的情感,而且,藉著這套禮儀,大家也有了共同的溝通語言,說起話來,也倍感親切,大家亦很容易明白對方的思想感受,彼此又會有多一份了解。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能夠一方面變得親和,另一方面又不失尊重。

相關新聞
來論: 「香港人意識」與「去中國人意識」有本質區別 (2012-01-12)
管見集:公民黨金蟬脫殼之計怎會成功? (2012-01-12)
實事璆事:跨境民生大門尚未完全打通 (2012-01-12)
論網絡新世代 (2012-01-12)
圍堵名店禍及無辜 (2012-01-12)
歐債危機對匯率市場的影響 (2012-01-12)
龍聲飛揚:把香港人和中國人對立不合邏輯 (2012-01-11)
明刀明槍:公民黨一班禍港「訟棍」為什麼不能批評? (2012-01-11)
政經多面體: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達的訊息 (2012-01-11)
公營醫院處理醫療事故的機制 (2012-01-11)
解析美國軍事新戰略的三個方向 (2012-01-11)
西方走廊:倫敦四面楚歌 首相腰桿不直 (2012-01-11)
解惑篇:「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如何解決? (2012-01-10)
政經論衡:警惕鍾庭耀的政治陰謀 (2012-01-10)
西座內望:長毛接任主席 再掀社民連內鬥 (2012-01-10)
管見集:黎智英的「神論」狡辯徒顯心虛 (2012-01-10)
以宏觀目光看政治委任制 (2012-01-10)
中美亞太較量柔可克剛 (2012-01-10)
指點江山:鍾庭耀的「皇帝新裝」與港英「民主拒共」的陰謀 (2012-01-09)
學術民調政治化 居心叵測為哪般 (2012-01-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