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智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泰國稻米補貼將付出高昂代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17]     我要評論

路透專欄撰稿人 Clyde Russell

 泰國總理英拉(Yingluck Shinawatra)得到了經濟上的教訓:稻米補貼最終將戕害政府財政。但她要到何時才會注意到這點?英拉重要的選舉政見之一,就是承諾大舉提高對泰國農戶的稻米收購價,這項民粹舉措讓英拉在2011年7月勝選。但如今泰國政府正面臨利空消息匯集而成近乎完美的風暴。

 一如分析師曾經所說過的,泰國政府不能只是把漲價的部分轉嫁至出口市場,尤其是在越南產量升高且印度恢復出口之際。2011/12財年泰國政府的補貼成本為4,000億泰銖(約13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政府的預算赤字。

 這種付錢討好支持者的代價高得離譜,或許更令人驚訝的是,接受補貼的農戶似乎沒那麼買帳,因為他們仍為物流所苦,一直無法完全享有政府拉高價格的好處。而雪上加霜的是,泰國的競爭對手要取而代之,成為世界逾半數人口主要食品的最大出口國,問題一點也不大。

 泰國1月稻米出口較上年同期銳減過半至35萬噸。如果今年餘下的時間內這種情況仍然持續下去,則越南將躋身成為最大的出口國。因此,泰國實際上是制定了一項代價昂貴的政策,不但未能給農民帶來益處,反而導致未售稻米庫存快速增加,並給競爭對手帶來機會。稻米價格走勢即清楚表明補貼方案必然失敗,以及將來不大可能奏效。

 此前在一段時期內,英拉沒有實施補貼政策,因為在2011年遭遇數年來最嚴重的洪災,致使稻米產量削減且交易商囤積供給,推使泰國指標100%-B級米價在10月初攀抵每噸650美元的三年高位。

競爭對手米價仍更低廉

 但即便米價遠低於每噸800美元,泰國政府還是想把這個水平當作出口價格,以使其計劃更加可行。米價自10月以來一直在下滑,指標泰國米價1月18日挫跌18%至每噸535美元,隨後小幅反彈至每噸550美元。競爭對手的米價仍更低廉:印度米價為每噸455美元左右,而越南稻米售價約為每噸420美元。

 即使以上述價位,越南仍難以出售所產稻米。越南國家電視台周二報道稱,當下月新作稻米收割時,該國可能儲存100萬噸大米以防止中國內地價格下滑。

 一些交易商預計,稻米價格數周內或跌至每噸約400美元,特別是印度由於高庫存和預期產量增加,而允許無限額出口。截至1月1日,印度稻米庫存為2,980萬噸,較1,180萬噸的目標高出逾一倍,意味著該國增加稻米出口具備充分空間。

 泰國並非唯一一個實行此類補貼的亞洲國家: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的燃料補貼對該國預算造成不利影響。但稻米補貼計劃對泰國造成更大威脅的原因在於,這可能很快增大成本,且未能帶來預期效益。或許有理由預期泰國政府將重新予以考慮,但尚未出現任何調整跡象,政府似乎準備將計劃延期一個作物年度。

 毫無疑問地,這將令泰國政府預算狀況惡化。而這一難以為繼且不切實際的政策持續的時間越長,給英拉政府帶來麻煩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相關新聞
百家觀點:人行貨幣政策報告預示政策放鬆持續 (2012-02-17) (圖)
新增貸款少於預期 銀根有待放鬆 (2012-02-17)
希債持續多事 環球市場添波動 (2012-02-17)
泰國稻米補貼將付出高昂代價 (2012-02-17)
樓市小陽春的秘密 (2012-02-17)
外需不足 中國出口比重下降 (2012-02-17)
貨物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單位:億元人民幣) (2012-02-17) (圖)
百家觀點:希臘通過新緊縮措施 料獲次輪援助 (2012-02-14) (圖)
下調存準金率將成保增長必要條件 (2012-02-14) (圖)
濠江經濟蓬勃迎來無限商機 (2012-02-14)
從預算可以做多小 到可以做多大 (2012-02-14)
外需不足 內地貨物出口難樂觀 (2012-02-14)
百家觀點:A股升市基礎未算穩固 (2012-02-10) (圖)
緊縮雖未達標 希臘受助機會仍大 (2012-02-10) (圖)
熱點透視:跨國公司真實故事看中國經濟 (2012-02-10) (圖)
新居屋補價方式不宜改動 (2012-02-10) (圖)
聯合Blog: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2012-02-10)
百家觀點:美就業職位雖增 未及海嘯前好景 (2012-02-07) (圖)
買樓和租樓的抉擇 (2012-02-07) (圖)
渝房地產市場前景無限 (2012-02-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智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