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首屆通識教育科文憑試即將舉行,為回應學界的需求,通識版隆重推出「尖子必殺技」專欄,廣邀歷屆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A級狀元,每期配合經編輯部精選的熱門時事議題,分享溫書心得,為廣大考生提供在公開試中致勝的「必殺技」。
近年,香港政治充斥怨氣,政治舞台亦出現不少變化,如固有政治力量逐漸趨向年輕化、「80後」以激進示威等。不過,港青在數年前曾被標籤為患上「政治冷感」的一群。究竟有何因素導致青少年一改以往常態,開始熱衷政治甚至踏上政治舞台?同學可從「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從新的角度探討有關議題。
釐清定義 鎖定目標
在上課前,同學需先釐清題目定義。首先,有關議題具針對性。從地域而言,議題只針對香港,切忌混淆不同國家與港青的情況,導致議論空泛。此外,青少年的含義亦有廣狹之分。若論政治層面,青少年的狹義可被解釋為「80後」,其廣義則沒有指定年齡,泛指所有青少年。在議題中,政治參與的意思更是核心所在,意思為公民嘗試影響政府決策及政治結構的相關行為。
在學習重點上,同學要謹記通識教育科一直強調正反立論及多角度思考。對香港而言,現今港青的參政程度及心態,也必然對香港政制發展存在利弊。在正面影響上,青少年的政治參與無疑令民間力量壯大。在傳媒報道下,政府不能漠視這股新興聲音,亦需正面回答有關訴求。在反面影響上,部分青少年的激進行為亦渲染暴力色彩,如高鐵事件上,有「80後」代表曾揚言,不惜發動暴動及流血抗爭行為以達到目的,有礙政制和平發展。
圍堵恰當與否 自行判斷
在摘寫筆記時,同學可從青少年個人成長方面,分析其熱衷政治的原因。如Erickson及Maslow的理論均指出,青少年都渴望被他人認同及接納,透過示威為民「伸冤」便是眾多途徑之一。此外,同學亦可以時事新聞作補充。透過分析近年的時事,如菜園村示威、圍堵政府總部等事件,同學可自行判斷現今青少年的政治參與是恰當或激進。請緊記,通識科試題並沒有絕對的立場與觀點,同學只要言之有物便能符合試題要求。
■黃煒堡 浸會大學中國研究(中國歷史)課程一年級本科生、2011年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奪A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