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首屆通識教育科文憑試即將舉行,為回應學界的需求,通識版隆重推出「尖子必殺技」專欄,廣邀歷屆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A級狀元,每期配合經編輯部精選的熱門時事議題,分享溫書心得,為廣大考生提供在公開試中致勝的「必殺技」。
網戀風行必有因
現今青少年流行網上情緣,而相關的考試題目多要求考生回答現象背後的原因、所反映的戀愛觀和影響。
首先,可從個人、家庭、社會和網絡4個因素探討原因。個人方面,根據艾力遜的人類成長階段—自認與迷亂,青少年在此階段需要認識自己,在網絡世界中,他們可隱藏姓名和外貌,更易敞開心扉,展現真性情,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戀愛,從而認識自我。
家庭方面,部分青少年成長於雙職家庭。根據香港統計處數字,六成受訪父母每周工作48小時至60小時以上,以致親子時間少,子女缺乏父母的關愛,易感孤單。另外,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架構指出,人需要愛人與被愛,未能在家庭滿足此需求的青少年,只好從其他途徑如網絡獲得。
社會方面,近期一項街頭調查顯示,在600多名青少年受訪者中,有近九成人接受網戀,在從眾心態和大多數同輩認可的情況下,對青少年而言,網戀容易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帶有認可性和普遍性。
網絡方面,互聯網的便利性和虛擬世界的自由,進一步加速網戀的盛行。
玩票性質 人財兩失
其次,網戀反映青少年「合則來,不合則去」、「即食」和「騎牛搵馬」的愛情觀,而背後亦會產生不少負面影響。第一,青年對網戀大多抱玩樂心態,無經驗的人可能會被騙財騙色,留下感情創傷。第二,青少年熱衷於網戀,很可能會因而錯失成長任務,如學業、發展潛能和人際關係。第三,網戀的親密感很可能是建基於虛假上,彼此之間缺乏承諾。根據愛情三角論,一段良好的戀愛關係應同時具備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大元素,而網戀只在極小程度上符合上述要求。
最後,切勿忘記須從正反兩面論述影響,故可提及網戀可成為青少年認識自我的途徑、更能理解異性心態等正面影響。
■杜詠嘉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生、2010年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奪A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