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發燒友」、「自己友」、「大滾友」等詞,香港讀者一定不會陌生。「友」除了可解釋為「朋友、相好」,也可解釋為「愛好者」,或是「對某種事物有共同嗜好的人」。
「友類詞」在香港用得較為普遍,例如「龍友」、「高登友」、「損友」、「中大友」等。雖然「友類詞」沒明顯的褒貶義,但大多數都含有戲謔的意思。
內地「脖友」 港稱「blog友」
在兩岸三地,「友類詞」以前也有不少例子,如「票友」、「牌友」。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在大陸和台灣,新的「友類詞」也流行了起來。在北京、上海較為常見的有「脖友」,意思是指使用博客的朋友,或在微博或博客裡結交的朋友。因為「微博」在內地被戲稱為「圍脖」,所以博友也就稱為「脖友」了。而在香港一般則稱為「blog友」。經常在「Twitter」上八卦、閒聊的網友,也順理成章被稱為「推友」。
當然,也有一些是與網絡無關的,例如,一群對古錢幣收藏和研究有濃厚興趣的人,經常在一起聚會、交流,他們就自稱為「錢友」。紫砂壺的愛好者自稱為「壺友」,每天到公園做晨運、晨練的人,也被稱為「練友」,香港則多稱為「晨運友」。
愛好者眾 以「友」相稱
在台灣,很多網友都會上「Plurk」八卦一番,「Plurk」中文譯為「噗浪」,這一群「噗浪」的發燒友也就自稱為「噗友」。同樣「facebook」(臉書)也擁有大批的愛好者,於是「臉友」一詞也應運而生了。
大隨意性 難以維持
根據本中心LIVAC漢語共時語料庫的統計,2000年後各地新的「友類詞」開始增多,自2000年至今,新「友類詞」香港佔4成,台灣近2成,京滬約3成。
不過,大部分的「友類詞」都有很大的隨意性,因為某件新聞或事件,就出現一個「友類詞」,例如「聽障友」、「golf友」,沒有了跟進的新聞,這個詞也就消失了。因此這些「友類詞」今後會否流行開來,就有待觀察了。 ■教院語言資訊科研中心蔣震(語言科學)講座教授鄒嘉彥主持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