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籍者不單為香港留下或淺或深的足印,亦豐富了此一城市的生活內涵。嘗與學生作香江美食行,旬月間吃遍俄國、泰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尼諸國菜色,而德國餐廳的雜腸與豬手、美式扒房三成熟肉眼、西班牙三十六月大風腿等,齒頰留香,尤其令人難忘。彈丸之地的香港,匯聚東西飲食文化,號稱「美食天堂」,良有以也。
餐廳主食 港人熱愛
在香港餐廳最常吃到的主食,意大利麵應當算是大宗中的大宗,畢竟吃套餐時,不是配飯或薯菜,就是配意粉。意粉也著實受到市民歡迎,據說某連鎖快餐店午市意粉一出,一小時內必然售罄,而某家以「意粉」命名的西式餐廳,門外排隊的人潮一如勞工處招職現場。至於筆者時常光顧的一家二樓特色薄餅店,意大利麵一碟價值二百元,仍天天存著供不應求之虞─香港人對意大利麵之熱愛,可見一斑。
稱謂多變 與時並進
不過,若需用英文點菜,又應如何呼喚「意粉」?─不是Spaghetti麼?可惜閱盡Menu(菜單),連縮印成蠅頭小字的all prices are subject to a 10% service charge(加一服務費)都逮住了,用上放大鏡卻仍找不到Spaghetti的蹤影。偏偏心儀的「女神」就在身旁,此時心內湧起「碇真嗣式」的吶喊……
其實,意大利麵為了能在配搭上更加出彩,為了能迎合不同的顧客喜好,頗能「與時並進」,而其形狀(shape)的改動,也往往衍生出稱呼的改動。
例牌「通心」 早餐常見
作為統稱的Pasta,可以譯作「意大利麵團」,是由小麥(wheat)加水、弄出不同形狀再風乾(dry)製成的。談到細目,最為港人熟識的,則莫過於意大利麵條(spaghetti)及意大利通心粉(elbows/macaroni)。前者多用於烹調焗肉醬意粉(spaghetti with Italian meat sauce / baked spaghetti Bolognese),而後者則是早餐「常客」─火腿通心粉(elbows with ham),難道不是許多香港食客的「例牌」?
美麗「天使」 難於打理
除了以上兩種最為普遍的意大利麵外,擁有美麗名字的angel hair(天使麵)也愈發受到大眾歡迎。Angel hair比spaghetti還要幼細,在烹調上更考功夫。一不慎,麵質便會因烹調時間或步驟出錯而變得過分軟身,失去「煙韌」口感,麵如其名,確實和「頭髮」(hair)一樣難於打理。Fusilli(螺絲粉)亦屬常見的種類,除作為主食外,亦可用為餐前小吃,如與沙律等混合,製成一道fusilli salad with herb chicken and apple,比起冬蔭功,可能更醒胃。
海鮮「闊條」 令人陶醉
另外,pasta中麵身因較spaghetti為扁且闊而顯得容易辨認的,則是fettuccine(闊條麵),加上海鮮,製成seafood fettuccine,如果還附送海港上的微風、靛藍色的天幕,即使沒有小提琴,餐桌上的笑聲仍是令人陶醉的。
闊處未算闊,名號是lasagna的意大利闊麵比fettuccine更闊,烹調手法以焗為主,餚汁融入麵條之中,濃得化不開,偏偏未能令筆者聯想到「愛情」─由於賣相上給人粗枝大葉的感覺,口感固佳,卻無助浪漫的氣氛,平時宴客,lasagna適宜與熱血漫畫類的兄弟共享。
小小「字母」 活動教學
最後,相信有一種意大利麵定能喚起大家的兒時回憶──那便是小小的字母粉(alphabet pasta)。一包字母粉形狀由A至Z俱全,小朋友可以邊吃邊學認字、拼字。由於加入「活動式教學」,一小碟字母粉就能消耗掉半個清晨,緩慢中卻換來相對愉快的學習經歷。
─可是人大了,還會有這份閒情嗎?
─與學生作「香江美食遊」的賬單又到了……
──與「女神」品嚐三文魚薯餅的賬單又到了……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