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偶然聽朋友說了一件事情:他的一個女同學,年近五旬仍然獨身未嫁,學生時代曾對她有過意思的一個男同學,恰好最近離婚了,於是一幫熟人認為,兩人走到一起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未如大家預想的那樣,面對眾人的好意撮合,該男同學卻想盡辦法迴避,最後被逼得緊了,他只得吐露實情,表示自己寧願找一個離婚女人,也不願意和一個該嫁未嫁的「剩女」生活在一起,因為他覺得自己很難適應大齡「剩女」那顆挑剔的心。
知曉內情的人都感到惋惜,也對這個男同學做出的選擇表示不解,認為她一直沒變,既然你當年敢於追求,為何到了今天,卻又不肯湊合了呢?
其實這種情況很好解釋,通俗說是過了這一村,就不會再有那一店了;文雅一點說,是獨身也是有保質期的。沒過期之前,綺年玉貌,是鮮花,是寶珠,是人見人愛的安琪兒。而一旦過了期,就是殘枝敗葉,是魚眼睛,是人見人怕的鳩盤茶了。莫要抱怨世人的眼光反覆無常,路其實是自己選的。就如超市裡的生鮮食品或蔬菜,過了時限就要打折處理一樣,最終需由市場做出選擇。
有人把婚戀視為一門生意,挑精揀肥的目的,是希望獲得高品質的生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這本無所謂對錯。當今的生活節奏加快,許多人化身「壓力山大」的同時,眼界也變高了,想做出對己利益最大化的擇偶選擇,也是無可厚非。然而,不管是生活還是婚姻,都是一種殘缺的藝術,此乃人生的真諦。若只注重自身的感受,過分自我,標準稍有不如意就不肯屈就,也很容易走進死胡同當中。
敝鄉有一家媒體,熱衷於為未婚男女舉辦各種交友會,但每次活動,性別都呈嚴重失衡狀態,女性多而男性少。為此,媒體不得不屢屢發出邀請,呼籲更多的未婚男青年參與。我曾經去看過一次熱鬧。到了現場,感覺就像是在逛一個動物墟市,活動的中心位置用繩子圍成了一個大圓圈,來參加相親的男性都坐在圈裡,手中高舉自己的存摺或房產證。外圍遊走的一眾女性,則興致盎然地對著一本本存摺上的「零」的位數指指點點,品頭論足。從未見過大場面的我被嚇了一跳,繼而馬上明白了,為何每次活動都是女多男少。這樣的交友會,足以反映現代情感與實用主義抗爭的尷尬。那些品行良好、對婚姻有著美好期待、肯為家庭默默付出、但物質條件一般的男人,又哪裡會敢來參加呢?
《詩》云:「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本意是相戀的男女戀人,讓對方不再拖延,快找一個好媒人,早日把婚事定下來。對於尚找不到理想歸宿、無奈變成「剩男」、「剩女」的現代青年,這一「良媒」很大程度上就在各自的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