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 青年與政策局官員交流發起人
香港人口稠密,而大型屋苑林立的住宅區又因城市規劃,與摩天大廈滿佈的商業區天各一方,打工仔要不駕駛私家車上班,要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而貫穿全城心臟地帶及各區的鐵路更是不少市民每天的不二之選。
可惜,港鐵雖然藉公關媒體形象深入民心,而優質服務卻無以為繼,「飛站」、壞車、幕門碎裂、停電故障等層出不窮,列車班次因不同事件延誤,「哈碌」事件一籮籮,如有報道指出港鐵僅以牛皮膠紙替代鬆脫的扶手定位,聞所未聞,又為香港鐵路「野史」添上新一頁。
上個星期,西鐵又再因故障延誤,有市民聲稱,當天港鐵的廣播訊號不清晰,列車因停電滯留管道,近千名乘客被迫摸黑徒步一百米往月台。在事故後,未有及時疏導乘客之餘,更欠溝通,繼續讓乘客入閘,令過百名乘客在沿線月台呆等。在過去經歷數次同樣停頓事故後,經檢討和定期演習仍然應變不足,危機意識不強。難道,真的如坊間所說,鐵路公司現在只是偏重發展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而不是公共業務公司?
服務和應變依然故我,另一邊廂,又鬧著加費,去年已加費和重新調整部分路線的收費,變相令個別車程貴了數角至一元多,又在售賣紀念品等項目的開源下,每年收入過億。在服務承諾和應變安排未達標的情況下,竟然還厚顏要求加票價?企業投放本金冒著風險獲得利潤固然無可厚非,然而,在「合理利潤」外,仍然想榨乾市民口袋自肥則是說不通。當年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廖秀冬局長應未有料到「可加可減機制」竟成了壟斷性企業的提款機,肆意加票價苦了市民,乘客屢遇故障卻有冤無路訴,甚麼社會責任、企業良心只是公關的紙上口號而已。
有通脹就加票價,有故障就安排差,這樣意見接受、作風照舊的服務態度已不適合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要賺取人家的錢財,就必須了解配合人家的需要,人家才付鈔付得甘心,相信市民都希望香港有一個既可靠、又無延誤和有應變能力的鐵路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