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銀幕短打:為甚麼我們這樣害怕主體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01]     我要評論

文:朗天

 約2006年以降,我們經常聽到一種關於「香港電影已死」,香港電影「已完成歷史使命」之類的說法,而論者羅列支持立論的說法,自然是港產片減產,台前幕後青黃不接,合拍片當道,香港電影人要適應內地市場和審查制度,不得不放棄本身特色等等。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現象,打落水狗實在太易了。把表面、直接看到的情況鋪述一次,順勢作出悲觀或消極的結論,當你覺得有點不對勁,表示異議的時候,便說現實不隨主觀意志轉移,論者不應感情用事,香港電影沒有了也無所謂可惜不可惜。

 好像客觀、中立、理性,實則只是無感、冷酷及缺乏宏觀角度和洞見。

 香港電影以至香港文化的特色,有目共睹,經數十年而發展出種種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元素,我們甚至可以歸之於某種主體性。可是,便是有太多人不喜歡確立香港也有主體,甚至害怕提出香港的主體性,因而不斷以融合、歸化,「香港性之終結」來掩蓋本土意識的雄飛。

 為甚麼呢?難道因為主體意味獨立,意味自主,引伸為可能不聽話,有自己意志便不利管治?

 這種擔憂當然是多餘的。任何有自信和能力的父母都不會害怕兒女反叛自己,自我成長固然需要反叛,更重要的,是有效管治其實更需要被統治者自主發展以配合。

 何況,香港電影以至香港文化的主體性,說到底是一種無固定主體的主體性。以往所謂雜種文化、東西文化之結合各色提法,都指向一個開放多元的架構,而這兩年香港電影人在內地的轉進,於合拍片成功注入港味(兩集《竊聽風雲》、《春嬌與志明》和《桃姐》是上佳例子),正好表示自然融合本便包含在那開放的主體結構之中,不用否定主體亦可解釋香港電影和在文化回歸以後的發展。

 與其說死亡了又再重生,不如說進入另一個階段,中間有免不了的過渡與陣痛。

相關新聞
台北電影節 就是這Young (2012-06-01) (圖)
台北電影節海報也一片青春 (2012-06-01) (圖)
《阿爸》 (2012-06-01) (圖)
《女朋友.男朋友》 (2012-06-01) (圖)
《陣頭》 (2012-06-01) (圖)
《候鳥來的季節》 (2012-06-01) (圖)
銀幕短打:為甚麼我們這樣害怕主體性? (2012-06-01)
最新上映:感官失樂園 (2012-06-01) (圖)
新碟上架:《中國超人》——消失了的想像空間 (2012-06-01) (圖)
新電影頻道 影迷請注意 (2012-05-25) (圖)
影音館:《怪誕黑家族》——穩健「黑材料」 (2012-05-25) (圖)
影訊:康文署歡樂早場:父親節看銀幕慈父 (2012-05-25)
畫裡畫外:光影烏托邦 (2012-05-25) (圖)
獨立電影 遇上旅遊文化 (2012-05-18) (圖)
銀幕短打:香港的新懷舊主義電影 (2012-05-18)
影碟別注:《黑超特警組 I & II》 (2012-05-18) (圖)
視事追擊:韓劇穿越成風 (2012-05-18) (圖)
咆哮山莊的宿命 (2012-05-11) (圖)
影音館:《復仇者聯盟》——ROCK TEAM效應! (2012-05-11) (圖)
新碟上架:《雷霆戰駒》Blu-ray (2012-05-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