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朗天
看《普羅米修斯》之前,有很大期望,當然是因為列尼史葛,同時因為《異形》與片名。
其實無論是《異形》第五集或《異形》前傳,已單純得可以召喚我入場,我畢竟是兩集《異獸戰》都會乖乖掏腰包買票的觀眾。我不介意看第二個薛歌妮韋花,不介意概念重複,由《異形》開出的文化足以模造感性結構,一再催生類型消費。何況由普羅米修斯到天堂帶火種到人間的古希臘神話出發,隱喻第一集《異形》已隱含的失樂園訊息,本身有很強烈的宗教反思和控訴性;今次即使是創作人老了把話明講了,也絕對可以接受吧。
結果影片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主要是本欄也屢次強調過的,立體電影成為雙刃利劍的問題。看過2D版的觀眾很容易察覺只要拿掉那些立體特效,影片情節的推進、人情味和情緒的醞釀與累積都顯得節奏欠佳。遷就立體特效而作出的分場分鏡,過長的動作場面等,對敘事及電影語言發揮的影響,看來只會愈來愈嚴重。
在華語片蜂擁學拍3D電影、瘋狂向荷里活靠攏之際,《普羅米修斯》能啟發我們多少呢?
技術不是一切。很多華人創作人都懂得說,如果連故事都未說好,特技未必能遮羞。但所謂說好故事,到頭來都要與成本掛u。甚麼成本說甚麼故事,電影是一門生意,十分現實。
《失戀33天》和《志明與春嬌》的成功,說明較低成本的投資反而有利擅長說故事者的發揮。相反,《兔俠傳奇》的失敗,說明光投資在技術並不一定有好收場。
不過,特效和敘事以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意識形態問題。《普羅米修斯》依於類型公式之餘,有針對人類來源和文明發展的反思,上帝信仰的回歸等等,雖未見深刻,亦不至於聊備一格。華語片要在意識形態方面有所提升,不止限於小眉小眼的情愛抒發,或者不可逾越政治正確之雷池半步,未來相信還有好一大段路要走。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可能還未出發來到人間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