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盲道「九曲十三彎」。 網上圖片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
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自古至今都是息息相關的,但彼此的關係是「相敬如賓」還是「絕情反目」,卻取決於自以為有能力主宰萬物的人類。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於六月蒞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時,以「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為演講題目,再次提醒我們,文化遺產若不好好的承傳下去,到最後,人類可能一無所有。
單院長由「城市化」為社會帶來的挑戰談起,再從各方面指出國家或政府在建設城市時應避免的事宜,再分析我們該以甚麼方向或態度去發展城市的文化建設。
城市建設為社會帶來的挑戰
城市既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亦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家園。每個城市都是因為它們的前輩古人努力建立的那些具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產而變得獨特。可笑的是,隨著科技日漸發達,我們擔心的不是怎樣用有限的資源去保護最多的文化遺產,而是如何盡力地把僅有的文化遺產列入保護之內。跟以往的年代相比,可供我們保護的文化遺產已經是太少太少。現在要做的不但是要把它們納入保護之列,更是要設法將文化遺物與當代的生活環境互相配合,使它們能相得益彰地互存互容。
說到城市建設的速度,單院長以蘇州於九十年代跟二十世紀的城市建設用地圖作比較,紅點顯示的是城市建設的地點所在。這才發覺在短短二十年間,二零零六年蘇州市的城市建設幾乎是無處不在,地圖中的紅點與紅點間幾乎沒有一絲的空隙。北京的情形更誇張,若用二零零五年跟一九七五年的地圖疊在一起,隨即發現那些紅點的「擴張勢力」非常強大。自北京採用五環分區來規劃交通後,北京市區公共空間現狀的分佈疊加圖實在是令人感到眼花繚亂,不同功能的建設區都互相重疊。
當前中國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處於最緊迫、關鍵的歷史階段。面對種種問題和挑戰,每一座城市都必須以文化戰略的眼光進行審視。
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單院長認為在考量城市文化建設時,首先要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城市記憶是在歷史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可是,某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採取了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由於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北京的老胡同和四合院的拆毀便是有力的證明。
第二點是要避免城市面貌趨向「大同」。城市面貌是歷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凝結,是城市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統一的產物。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沉澱則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鮮明。但是,某些城市在規劃建設中常抄襲、模仿或複製,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大同化」,造成「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裡城外一個樣」的危機。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幾乎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日趨嚴重。現代興建的建築樓或雕像都很少像北京的紫禁城或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般有標誌性。
第三是避免城市管理的錯位。城市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肩負起對未來城市的責任。城市管理不只為人們提供方便、舒適、優美的物質環境,更要為人們提供安靜和諧的文化環境。但是,某些城市在管理內容上重外觀輕內涵,不能從更高層次上尋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問題成堆後,才採取應急措施補救。單院長在講解中用「盲道」作一例子,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盲道」九曲十三彎,這叫視障人士如何安全地走路?這正正呼應了單院長前述要避免的問題。建設要符合實際需要,而不是隨便把該有的建設建好就可完事。
1933年,誕生了關於「功能城市」的《雅典憲章》,主張以功能分區的觀念規劃城市,並指出城市的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要協調、平衡發展。這一理念對各地城市規劃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人們從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功能分區無法解決城市的諸多複雜問題。
適宜居住是和諧城市的重要特徵,將城市目標定位為宜居的城市,體現了城市建設和發展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但這不該只是片面追求「形象工程」,而是該關注文化的發展,重視和發揮人的作用。
保護文化遺產全民有責
是次講座的主題是「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只是限於篇幅,文化遺產保護這部分不能一一介紹。但單院長在演講當中,用了很多真實例子去證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他說每次到不同省份考察時都聽到不少感動的故事,當中有關貴州黎平的民眾如何連續奮戰五天五夜,從洪水中搶救地坪風雨橋的原始構件,更是讓人安慰,至少當地的居民對自己的文化遺產是重視的。
再次說明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各級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專利,而是廣大民眾的共同事業。只有當地居民傾心地自覺守護,才能實現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與永久的生命力。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