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公營商場的營運方針是以收支平衡為原則,難有發揮。領匯以私人商業模式來營運公屋商場,在商場管理上下大功夫,這種改變亦成為爭拗泉源。然而領匯本身是一個上市基金,底下還有管理物業的公司,不像一般上市公司可以直接發揮控股股東的話語權,以為由政府回購領匯部分權益便可解決問題,其實是將問題過分簡單化。再者,要求政府回購領匯的訴求是活生生的開倒車,脫離自由市場的營運。針對坊間所說領匯令小商戶失去經營空間的意見,政府要做的不是去回購領匯,而是以另類的商場來豐富市民的選擇。
上星期領匯舉行股東大會,有團體到會場抗議,除了責難領匯加租令小商戶無法經營之外,更有要求政府回購領匯股權之議,理據是當政府成為領匯股東之後,便能行使影響力,去改變領匯的經營方向。這宗事件有重大含意,除了涉及對領匯的看法外,要求政府回購、介入私人資產經營,更是理念上的一個大事情,香港對這些意見要小心處理,不然會影響到整個自由市場的制度。
商場公營盈餘有限成死穴
領匯在2005年上市,當時是房委會將旗下的公屋商場和停車場注入領匯,並以房地產信託基金形式上市,所以本質上領匯是一個上市買賣的基金,投資者是基金單位持有人,但坊間一般稱之為股東,可是這個不同之處,卻凸顯大眾對持有領匯權益的預期落差,這點會在下文再述。領匯上市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理由是公屋商場的營運效率不高,將領匯上市可以用市場力量,去改進這些資產的營運,為了表達政府的決心,政府更是決定一股不留。上市後的領匯在商場經營上有很大的進步,以前公屋商場給人一種暮氣沉沉的感覺,而且由於公營機構有很多規則和限制,公屋商場往往效率很低,這並不是說房委會辦事不力,而是制度上有其局限,例如商場內某個店面是規劃作文具店,即使有其他零售點有意承租,但卻無法將之租出去,平白將資源浪費。這個現象在領匯接手後卻令人耳目一新,因為領匯是以私人商業模式來營運公屋商場,在商場管理、商場形象上下了不少功夫。
然而,這種改變卻是爭拗不斷的泉源。以前的公屋商場公營營運,目標就是要為居民提供服務,重點是服務的量而不是服務的質。公營商場的一個死穴,就是營運上不可能有龐大盈餘,因為當有龐大盈餘時,各方人士都會對公營商場大肆聲討,直指公營商場斂財,要求在租金上減免,所以公營商場的營運方針是以收支平衡為原則,即使有盈餘也不要太多,否則會惹發居民的反彈。在收入不會大增的情況下,公營商場的營運便會走向平民化:商戶租金相對便宜,居民付出的費用也較低,潛規則是貨品質量上要有妥協,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商業社會裡,也不要寄望有太優質的商品和服務。
領匯的出現,就是以商業模式,去將這套潛規則打破,結果在正面看的是公營商場營運效率上升,經過裝修後的舊式商場,有新的商店進駐,顧客也多了,看起來有朝氣得多;在負面看是以前街坊小店不見了,從前廉價的商品服務也不復返,不少市民對此深表不滿,也就是引文所說的反對聲音。
促政府回購領匯 問題簡單化
面對這個兩難,團體以為由政府回購領匯部分權益便可解決問題,其實是將問題過分簡單化。領匯本身是一個上市基金,底下還有管理物業的公司,所以持有領匯權益和可以對領匯日常營運指指點點是相對間接,不像一般上市公司可以直接發揮控股股東的話語權,所以持有領匯權益只代表可以在董事會中有影響力,但並不代表可以單憑權益的數量便可左右領匯的營運方針,團體的訴求其實是不著力。
而且,要求政府回購領匯的訴求是活生生的開倒車,脫離自由市場的營運,若果我們覺得領匯趕走小商戶便要求政府回購,同樣道理,我們是否也要政府購入其他私人商場?再將這個看法引伸開去,凡是不如意的便要求政府包底,我們是否也會以旅館房租上升不利旅遊業為由,要求政府購入私人酒店?我們是否也應以快餐店餐飲價格上升不利小市民為由,要求政府購入私人快餐店?
在領匯的爭議上,反對團體的聲音固然響亮,但支持領匯做法的也有不少,是以我們不應只看到反對的一面,而不顧認同領匯的一方。要針對坊間所說領匯令小商戶失去經營空間,政府要做的不是去回購領匯,而是以另類的商場來豐富市民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