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學生家長
最近,我和幾位家長討論中學畢業生的前路,提及學生可以往內地大學升學,她們很多表示贊同但是帶點恍然大悟,好像這從來不曾是她們的選擇。而據民建聯於六月進行的調查,受訪的六百多名學生之中,只有百分之八表示有意到內地升學,遠比留港或到海外升學為低,民建聯指,學生對內地升學資訊掌握不足,建議教育局加強宣傳。
認識國情助市民拓展事業
內地升學對中學畢業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在香島內地升學資源網之中的畢業生心聲,找到一位現就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的學生,其描述資料(節錄)如下:「來到法大,第一個給我的感覺是怎麼學校會那麼小,硬件完全是不好!但是過了半年,你就會知道,來法大讀書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至少到現在我也沒有後悔。因為法大最好的是她的軟件而不是在於學校的大小……為什麼我會說我沒有後悔呢?是因為這裡老師真的很好……有些老師的吸引力大到連(課室的)地上也是坐滿人的……第二是科目,這裡的專業選修科多如繁星,你可以選很多跟法律有關,但在其他學校不會讓你學的科目,例如法醫、偵查、活體取證……來這裡讀書不要以為很簡單,因為這裡的規矩跟香港的不一樣,你會更加明白自己有多渺小。但是這一切只要你能夠明白,適應,熬過來的話,來這裡讀書,你收穫的絕對不會比你付出的少!」
此外,在同一網頁,亦能找到其他升讀內地大學的香港學生心聲,例如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學專業的某位同學,因為內地的中醫學發展較本港成熟,毅然北上攻讀。我曾詢問某些中學生,他們多不多親友或鄰居曾在,或者正在內地升學?約八成表示有,所以讀者們可以親自發掘及驗證這些故事。
筆者跟上述家長亦談及學生未來就業的問題,因為內地顧客已經成為香港市場的重要部分,正如零售業界人士麥瑞琼小姐曾說:「如今有些品牌七成是內地客,業界不能等浪湧過來,才問逃生方向。」早日讓學生認識國情,多留意內地動態,可以為他們未來的就業打下更穩固的基礎。多份報章社論曾反映本港青少年缺乏發展才能的機會,是本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內地大學及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培訓及工作的機會,為甚麼還要延誤呢?
辦好國民教育需共同合作
作為家長,每天打開報紙,都會預期有令人難受的新聞出現,一些是青少年偏差行為所引致的罪案。這反映現在品德教育不足,很多青少年品德意識不高及缺乏人生目標。若辦好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它可以彌補以上不足。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將能更有系統地將品德意識及國情傳遞給學生。
近日,有部分家長聯署叫停九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作為家長,我明白他們的關注。但是,若學生能早日接觸更多的德育及國情討論,對他們的發展是否更有幫助?古語云「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應該以務實態度監察這科的發展,在往後日子裡,家長、家教會及教師團體應積極監察教育局及學校如何推行,提出疑問及正面的建議;教育局可以考慮成立家長關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絡小組,收集家長意見,若聽到家長對某些教材讚許,經調查核實後,公開表揚(以改變社會上有辱無榮的風氣);若發現家長有疑問或投訴,則跟進調查,務求於最早時間內,加強家長、學校、教育局之間的溝通,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家長希望加強中史教育,才能有效地令學生全面認識國家;正如何漢權老師多年來爭取「加強中史教育」,實屬重要及非常有遠見的。
家長的願望是學生能學以致用,全面發展,為未來好好準備。相信在教育局、學校、學生及家長的共同合作下,必能辦好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