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教協過去對於推行國民教育科的態度較為溫和。前教協會長張文光在2008年競選立法會議席時,在政綱中就明確提到「重視學生德育和國民教育」,並強調「加強國民教育,學生應修讀中國歷史,讓學生認識國家」。教協的大多數會員並不反對國民教育。然而,自從教協會長馮偉華以身體健康理由退出立法會選舉改由總幹事葉健源參選後,教協的取態似乎有了180度轉變,公然煽動罷課,採取激進對抗手段,使學童淪為政治工具,損害師生和家長利益。教協被激進派騎劫,採取社民連式的激進路線,得益的只會是煽風點火的激進派政客,賠上的卻是整個教協的聲譽及會員利益。相信大部分教協會員不希望教協淪為下三爛的激進反對派團體。
張文光08年政綱重視國民教育
教協過去對於推行國民教育科,雖然也有不同意見,但態度較為溫和,基本上認同學校有需要教授有關科目。前教協會長張文光在2008年競選立法會議席時,在政綱中就明確提到「重視學生德育和國民教育」,並強調「加強國民教育,學生應修讀中國歷史,讓學生認識國家」。他在擔任徵文比賽評審時亦指出,「國民教育就像播種,種子是撒下去了,但我們不能保證每一顆種子都能萌芽」,「國民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接觸、關心、愛。關心建基於接觸,而愛,則建立在關心的基礎上」。他說「並不是說學生多接觸就必然會關心祖國,但這就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唯一能夠做的」。
教協的會員佔了全港教師的大多數。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教師認同政府的國民教育課程。由此可以看到,教協的大多數會員並不反對國民教育。可見,張文光的觀點其實代表了不少教協理事及會員對國民教育的態度。
在前一段時間,國民教育科的爭議出現後,教協的取態仍然比較溫和,既沒有站到反對國教科的最前線,更沒有煽動罷課。在教協會長馮偉華以身體健康理由退出立法會選舉後,教協的取態開始發生改變。到了7.29大遊行後,教協的取態似乎有了180 度轉變,不僅站得比家長關注組更前,更帶頭發動全港教師反對今年9月開展國教科,威脅要發動罷課。
葉健源出選 教協激進派抬頭
教協立場大轉變的轉捩點,一般認為是改由另一名理事兼總幹事葉健源參選而開始。葉健源向來被視為教協內的激進派,過去在教院風波中屢有令人側目的言行,也一直主張以激進路線向政府施壓。教協以葉健源代替立場相對較溫和的馮偉華出選,已經透露出轉趨激進、對抗的意味。
葉健源在國民教育的立場上,明顯偏激。近日他在接受訪問時,高調支持學校罷課,並表明「罷課未必只有一次」,又指事前要有大量準備工作,強調罷課是爭取政府撤回國教科的手段之一。對於外界質疑教協煽動罷課是為了立法會選舉造勢,他也直認不諱,「選舉是處理大家關心的事,必然成為政治問題。」他更揚言如成功當選,反對國民教育將是他主要政綱,會用盡各種方法逼政府撤回國教科課程,並會考慮聯同其他政黨提出以《權力及特權法》,逼政府詳細交代過去推動國民教育的安排。這說明葉健源在國民教育的立場上,完全推翻了張文光的基調,從本質上抗拒國民教育。
事實上,教協在國民教育問題由溫和轉趨激進的取態,正反映內部溫和派與激進派的角力。雖然在政治立場上,教協一直傾向反對派,但由於教協始終屬於教師的專業團體,在政治立場上也不能過激。所以,溫和派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對待國民教育的立場也較為務實。而且,開設國民教育科令學校有更多的資源增聘教師,支援課堂的教學工作,對教師是好事;加上三年「開展期」內學校有極大的自主權,安排已經鬆無可鬆,教協沒有理由抗拒。現在,激進派竟然提出罷課,採取激進的手段否決國民教育,打擊政府,進行選舉操作,公開亮出激進路線。這一派以葉健源、韓連山、張銳輝、方景樂等教協理事為首,如韓連山早前就撰文,直指「與教育二十三條沒有妥協餘地」,並反對政府向學校增撥資源,聲稱「政府開倉撥款五十三萬元給全港中小學校,是利誘學校墮其圈套的第一步,收到這筆不算多但也甚為有用的款項,很多學校樂於接受,這正正中了政府毒計!」
教協激進化不符會員利益
然而,教協負責人的激進立場並不符合包括教協會員在內的廣大師生的利益。
第一,教協作為教師團體,應該崇尚和平、理性的核心價值,不支持過分激進的行動。教協被激進派騎劫,在行事風格上愈來愈類近於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反對派,這對於教協的聲譽及發展百害而無一利,更會令參與教協的教師蒙上污點。
第二,教協煽動罷課,不但影響廣大學生的學業、妨礙教師的備課工作,而且更會向學生灌輸錯誤的想法,以激進行動取代理性行動,動輒罷課抗議誤人子弟,不能不引起家長對教協的反感。
第三,葉健源等將反對國民教育作為選舉主題以及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變相令其他教育界關注的議題如十五年免費教育、中學收生不足等未能藉選舉充分討論,對業界、對教協的會員,並無好處。
張文光過去不是多次批評社民連的暴力激進路線嗎?教協激進化,得益的只會是煽風點火的激進派政客,賠上的卻是整個教協的聲譽及會員利益。相信大部分教協會員不會認同激進路線,不會希望教協淪為社民連之類下三爛的激進反對派團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