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一線牽天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手機給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網上圖片

陶 然

 上下班時分,電梯擠滿了人,幾乎沒甚麼空間了,但猶有幾個少男少女,在那裡旁若無人地高聲講電話,或者默不作聲,低頭推iPhone,個個興致勃勃,面露微笑。不必問阿貴,誰都知道,生活在當下,哪一個不一機在手,就簡直不是人了!

 前幾天去換電話公司,那個男接待員殷勤招呼,iPhone?iPad?噢,不,我只需要普通手機。他睜大眼睛,但沒再說甚麼。我知道電子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我是落後了,我只要能打出打入的普通手機,並不需要其他多種功能。管它能夠讀報看電影聽音樂呢,我把它們全留在家裡,人在外頭,就應該做外頭的事。有時看見一些少男少女過馬路,一面講手機,就覺得香港人真的好忙,爭分奪秒;但真的忙到那種地步麼?我又不禁十分懷疑。大概是風氣所及,羊群心理,連鎖反應吧!

 其實我接觸電話算是比較早了,那時在萬隆,電話並不普遍,我們班三十幾個同學,據我所知,只有三四個家裡有電話。那時不知天高地厚,不斷有人跑來借電話,五分鐘為限,須交費;便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我至今還記得那電話只有四個號碼:2366。但此後用的電話便再也記不住了,只有現在的電話記得很牢。當時打一個從萬隆到雅加達的長途,就已經好大的事情,三言兩語,就收線,唯恐分分秒秒都是錢。

 後來到了北京,沒甚麼私家電話,中學時全校除書記校長室有電話之外,學生只能借用傳達室守門大爺的電話,當然一般都不會勞動他,我們學生宿舍在四合院的後院,而傳達室在前院,必須穿過長長的中庭才能抵達,等到叫得人來,恐怕已經無人耐心等待。最多就是有緊急事情借用而已。那機會很少很少,印象中只有一兩次而已,即使大爺肯借出,也是極不耐煩全寫在臉上,大有天下權力盡在他手中的架勢,面對如此面色,我們哪能不速速逃遁?後來上大學,每座學生宿舍樓有一部公用電話,沒有專人負責,凡是路過的人都可以接聽,然後就在樓下往上喊,×××室某某電話!某某聽見,就咚咚咚地跑下樓梯接電話。我極少接電話,但也聽過兩三次。那時極少用電話,好像也並不需要。甚至上人家家裡串門,也無電話預約,心血來潮就騎上自行車前往,即使撲空也心甘情願。記得有個傍晚,天已擦黑,我匆匆從車站往家裡趕,夜色中忽然有人把剩下的煙頭丟過來,我一看,原來是詩人C,他來訪我不遇,就在路邊守候,讓我既抱歉又感動。

 那時還是電報時代,連傳真都沒有,通知遠方甚麼人,大多用電報,比方請人接火車,而且用盡量簡潔的語言,因為字數越少付錢也越少。即使要和對方通長途電話,也要事先一兩天以電報通知幾號幾時在哪裡等候,因為當時電話極罕見,絕大多數也是公家電話,哪像現在家家都有?我記得有一次打長途話別,遙遠的地方一下就拉到耳畔,但穿越時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哽咽,電報大樓隔音間獨徘徊,那已是翻過去的一頁了!那回去探望四姐,也事先打電報,從北京開出的火車經四天三夜抵達黑咕隆咚的哈密車站,提著行李下車,心裡直打鼓,假如四姐沒接到通知呢?我豈非要在秋涼的車站枯候到天明?好在黑夜裡有手電筒光晃動著趕來,原來是四姐夫來接車,我們乘著他借來三道嶺煤礦的卡車,載著我們穿越戈壁灘,駛往為戈壁所團團圍住的礦區。那時別說電話了,連郵差送信,也隔三天才從哈密派一次,那裡幾乎與世隔絕,到哈密轉一轉,買東西,已是盛大節日,大家必要約定時間,集體坐上卡車,一起去一起回,過時不候。

 香港電話的普遍給人帶來方便,而且不用按次計費,有事沒事,提起電話,就「煲電話粥」。本來以為已經很夠了,不料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竟然出現水壺似的「大哥大」,那時一個要上萬塊,使用者非富即貴,端的是身份象徵。但見老闆們頤指氣使,提著「水壺」橫掃千軍,氣概非凡,以為已經達到頂峰了,但「大哥大」風光時間並不長,很快手機就流行起來,取而代之。連上了年紀的阿伯阿嬸也都人手一機,我是慣常地落後,到了幾乎人人皆有,我才不得不跟上;否則人家問你,手機多少號?也不知該怎麼答才好。

 當然除了虛榮之外,手機的確有極方便之處,有緊急事情可以立即處理,手機網路四通八達,無遠弗屆。儘管我對車廂裡滿耳的手機聲充滿疑惑:有甚麼事情那麼緊急?但仔細聽來,除了談生意的之外,煲電話粥的不但有老先生老太太,還有菲傭印傭,也有很多是少男少女在聊大天。

 手機的好處,讓我回想起七十年代中,那時沒有「大哥大」更加沒有手機,很不方便,走到街上,忽有要事,需用電話,可以到商舖借用,一般都寫著「商用電話,請勿超過三分鐘」,一般人也就很自覺遵守。有一次經過水果店,老友見我初到香港,告誡我說:「三分鐘,別超過!」後來知道,藥店都開放給公眾借用,讓人觀感頗佳。那時人情味比較濃厚純樸;不像現今,騙子橫行,你好心借手機給陌生人,廣告卻勸你不要輕易上當。

 但廣告歸廣告,就像電影院裡,開映前,電影院總是有「請將手機關上」的提示,絕大部分人也都遵守,或者把它調到「震動」;但偶然也會碰到個別不遵守規矩的人,他或她不理其他人感受,大模大樣接聽電話,旁若無人。雖然極少,但影響極壞。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倘若不自制,也會帶來負面效果。

 香港手機的普遍化,除了商舖沒有了「借用電話」這一說外,連街頭的投幣公用電話亭也絕大部分消失了。是的,手機一線可以牽天涯,只不過是幾十年的工夫,以前以為只是科學幻想的東西,竟一一化成為現實,令人又驚又喜!

相關新聞
澳門國際音樂節 歌聲 樂韻 醉濠江 (圖)
澳門國際音樂節節目一覽
敢觀舞台:精準是王道 (圖)
換個角度看城市 香港首次參加利物浦雙年展 (圖)
末日來臨時的求友/偶記 (圖)
銀幕短打:計算與真誠的比例
最新影訊:八月戲院同步獻映 (圖)
視事追擊:《May Queen》啟航之前 (圖)
百家廊:一線牽天涯 (圖)
翠袖乾坤:永恆的接力
古今談:鳥中熊貓「海南鳽」
琴台客聚:外來者與方物志
生活語絲:文物和故居
演藝蝶影:《劇場會客室》百人
記憶後書:Diva華麗之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