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 青年與政策局官員交流發起人
國民教育事件擾攘了近一個月,引起各界熱烈討論。縱使仍有聲音對設科或內容有所保留,但主流市民仍持支持態度,要視乎「拍板」後的內容、授課模式、是否設考核等來作評論,筆者對一小撮反對人士的升級行動覺得反感和擾民。數個星期的報道不停重複老調,即使特首梁振英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已表態在不撤回下有討論空間,國民教育亦不存在「洗腦」教育。然而,所謂民間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似乎已被激進政客騎枱,不斷炒作政治議題和輿論,並且在立法會選舉期間不斷策動大型政治行動,似為「破壞派」政團造勢。
搞集會、組遊行、開記招、倡罷課、辦絕食、拒握手,無意義,誰獲益?一連串有組織、有系統的政治運動,很難令人相信單憑幾名中學生可以籌辦,「學民思潮」召集人還未成年,卻字字鏗鏘地在《城市論壇》雄辯和召開記者會等,沒有周詳策劃、訓練及高人指導下,相信並不能達到這樣高水準演出,更有傳出該召集人的父母均為公民黨黨員,而召集人亦被外界指曾參與由公民黨有份舉辦的青年政壇新秀班,種種跡象顯示,召集人要不被人訓練,就是被「洗腦」堅拒國民教育。
政治家通常每做一件事背後都有理念,亦當然是有建設性的;相反地,當做了些事,背後沒有理念、或只是一些含糊且難自圓其說的理念,又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又是破壞性較建設性強,都會被唾罵為政棍。而其中若犧牲他人利益以達致其慾望則是更加惡劣。坊間聽聞是次選舉個別派別為了想搶佔議席,竟扶持中小學生作國民教育談判先鋒,抗衡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設科,乘機攻擊政府的管治威信。在筆者眼中,「學民思潮」是否傀儡並不太重要,關心社會討論時政是好事,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可是,中學生不是在現階段應努力學習的嗎?獲取足夠的書本理論再在各領域實踐,而不是過早在政壇上拗手瓜,亦不宜令其年齡相若的童輩仿傚集結。筆者的出發點在於小童不應太早被標籤走政治路,應有更多的選擇待觀望,孩童不應在少年階段有過早的政治啟蒙和未太成熟時被推出政治沙漠暴曬,即使該召集人有明日政治之星之才,初露鋒芒初試啼聲,也只會是揠苗助長罷了,否則成了「政治炮灰」,成了人家用完即棄的工具卻犧牲了自己更多的選擇,孩童應有自己摸索而不是被鋪排的路。
政治是殘酷的。孩子不應成為「政治娃娃兵」,也不應組建「僱傭童兵團」,他們口口聲聲高呼「反洗腦」卻被政治黑手「洗腦」誤了前程。國民教育本身並沒有「洗腦」,只是讓我們更認識我們的祖國;孩子鮮有機會從課堂認知國情卻被剝奪其受教育的權利,個別教育工作者似乎未有把學生放在首位;國民教育不應被標籤醜化,更不應成為政治角力的談判戰場,若把孩子的前途當作政治注碼,那政棍早晚會在其他議題上繼續把中學生及大學生推至政治舞台作前線部隊。香港不需要「政治娃娃兵」,香港學生要有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