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近日,《解放軍報》連續刊發的數篇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一則是該報頭版頭條刊登的題為《「大國長劍」鑄就和平之盾第二炮兵已完成從「山溝裡的部隊」到「車輪上的部隊」的全面轉型》的報道,介紹第二炮兵部隊可隨時移動且快速準確地發射各類各型導彈;另一則也是在頭版高調報道了南京軍區某兩棲機械化師10年來發展,透露出中國軍隊對千里之外的海域已擁有相當迅速的機動集結能力;第三則是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回應西方媒體關於中國成功試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傳聞時,證實了近期中國境內進行了一些正常的武器試驗,但拒絕證實關於「東風-41」洲際導彈的試射報道。據中新網報道,美國媒體對上述報道也予以特別關注,有分析評論指出,「媒體報道的威懾力超過一場軍演」,中國正試圖利用軍事消息警示相關國家。
北京獨立軍事觀察家認為,從軍事角度看,無論是組織一場戰役性軍事演習,還是進行戰略導彈試驗,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組織準備,把年度演習、試驗安排解讀為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個「特定國家」,顯然是牽強附會之說;但從政治角度看,此時集中發佈這些信息,明顯是有的放矢之舉,說明中國在面臨美軍擴大亞洲導彈防禦計劃之遠慮,南海、釣魚島等主權爭議之近憂時,正以「淡定、堅定」的心態和行動應對局勢發展;集中發佈這些新消息,不但有「寶劍未出鞘,劍氣已逼人」之威嚴感,具有強烈的震懾作用,更是展現了解放軍官兵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的堅毅意志和能力。
堅毅意志不容置疑
首先是不懼圍堵中國的「網」如何編織。軍報的報道透露,經過近些年的持續發展,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核心軍事能力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完成了從「山溝裡的部隊」到「車輪上的部隊」的全面轉型。一是導彈成員更多了、身材更小了。中國戰略導彈「家族」已由單一型號發展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多型並存。無論常規導彈還是核導彈,全部可以採用固體燃料,體積變小,重量變輕。
二是導彈精度更高了、機動更快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精確打擊、精準點穴」本領已大幅躍升,所有導彈裝備可全部採用車載發射方式,實現全道路機動、全地域發射、全方位控制、全天候突擊。如被譽為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個「百發百中旅」的某導彈旅,此前千里機動挺進大漠,完成了組建10多年來的第100發導彈發射,取得了發發精準命中遠隔萬水千山目標的可喜成績。觀察家認為,這是繼美國國防部官員最近宣佈美軍擴大亞洲導彈防禦計劃後,中國軍報首次公開其導彈戰力發展的詳情,傳遞的信息正像外電分析的那樣,「就是為了以多彈頭刺破美國的『反導之網』」,是解放軍貫徹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和實施有限有效核武發展方針的正常反應,至於試驗哪種型號導彈、制導多少分彈頭,倒是次要的技術問題。其次是不畏維護主權的「路」多麼遠險。報道稱,全軍聞名的「硬骨頭六連」所在的第一集團軍某兩棲機械化師,已經由打槍投彈傳統部隊轉變成一支「陸地能進攻,水上能突擊」的兩棲作戰精銳之師,新裝備的兩棲戰車已從海上突擊工具發展到國產尖端信息化武器平台,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部隊也完成了由傳統船載登陸向戰車蹈海攻擊的作戰方式轉變。近日該師數千名官兵、上千輛重型裝備通過海、陸、空投送方式,3天之內運達千里之外的某海域集結地,創造了我軍聯合立體遠程兵力投送的新紀錄。
觀察家指出,此次曝光的兩棲機械化部隊,不同於海軍陸戰隊的兩棲部隊,前者是「重武器、進攻性部隊」。這種具有裝甲能力的陸軍部隊,不僅能完成登島、登陸任務,還可開闢縱深戰場,對敵方展開戰役性打擊,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該師創造聯合遠程兵力投送新紀錄,標誌著中國海戰的戰役機動能力增強,能夠達成戰役的突然性,說明解放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不但有堅決的態度和堅毅的意志,而且有堅不可摧的整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