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常看到電影、書籍、講座、論文等標題都慣用一個標點符號─「.」,如電影《愛.回家》、書名《我們.燦爛》,甚至樓盤名「譽.港灣」等。這個「.」究竟是甚麼標點?
其實「.」是標點「間隔號」,排版時是一個「中圓點」符號;印刷時必須放在文字中間的居中點,佔一個字形的位置。它以往又名「音界標」、「音界號」、「音隔號」或「分讀號」,顧名思義,就是標明音節分界分讀的地方,英文就譯作separation dot。所以句讀時遇到它就要將讀音稍作停頓,以標示前後兩個讀音之間的某種關係。
標明主題免混淆
「間隔號」的規範用法有好幾種,最常見於標明姓名分界、書名篇名的分界、詩詞格調名稱及其題目的分界、月日的分界等。例如外國人名Steven Spielberg,就以「間隔號」分出中文譯音姓、名兩部分,譯名就寫成「史提芬.史匹堡」,而非「史提.芬史匹堡」。又如辛棄疾詞《水調歌頭.盟鷗》,不可以寫成《水調歌.頭盟鷗》,混淆詞牌和標題的名稱。又如「一二.九運動紀念館」就以間隔號來標明12月9日的意思,而非1月29日。「間隔號」在現代中文寫作也常用於表示前後詞語之間的「承接、遞進、並列」等關係,例如論文標題〈女性.身體.命運─評彭小妍《斷掌順娘》〉,作者王德威就從「女性.身體.命運」這3方面評論了小說的內容。
讀音停頓引遐思
閱讀文章時看到「間隔號」,讀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其語文用法;而作為說話,句讀時的停頓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感情色彩。例如電影《愛.回家》,讀起上來,「愛.回家」就比起「愛回家」更有抒情意味,讀音的停頓位容易給人一個思考空間,營造一種特別的情感或格調。可是,當香港樓盤名都流行用「間隔號」時,就容易衍生出一些生活應對的誤會或笑話。例如馬鞍山的「銀湖.天峰」、西灣河的「港島.東18」,說起來甚有格調,能引人遐思,但讀音的停頓位容易被聽錯、誤解,甚至令人誤會你口吃或胡鬧。試想想,當你乘的士往「港島.東18」時,的士司機會想到甚麼地方呢?文字修飾是一種很好的益智活動,但亦應多留意其應用。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鄭瑞琴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逢周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