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參與學運的前學聯幹事謝炳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大談當年的保釣經歷。謝炳堅說,他1972年升讀理工學院,翌年參加學生會,1974年加入學聯,其後出任學聯幹事,與不幸遇溺的保釣勇士陳毓祥等不時籌辦聯校辯論以至全港性抗爭,「在1971年釣魚島抗議白熱化時,雖然是中學生仍然堅持參與遊行抗議,冒著挨打及留案底的風險,都要走上街頭捍衛國土」。
謝炳堅說,上世紀70代初美國將釣魚島的託管權交給日本,激發連串國際風波,開始激發全球華人關注,甚至在學校廣泛流傳,當時以香港大學為主的學聯發起運動,以「放眼世界、關心社會、建設民主中國、爭取同學權益」為學運宗旨,並舉辨「中國周」,邀請海外學者介紹情況,又策動代表團返內地參觀,追求理想公義,同時都想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甚至願意走上街頭修橋補路。
就全球華人捍衛釣魚島主權運動持續升溫,但學聯從未公開表態,謝炳堅說,身為學聯的老朋友,面對保釣的全球大事,但學聯仍然著力反國教,難免感到好失望。他認為今日的學聯已跟歷史脫節,又欠缺社會經驗,「大家理念思維好不同,今日似乎大聲就有收穫,上街就是維護公義,其實我也不是好清楚學聯的發展方向,期望日後有機會跟學聯青年溝通及分享」。
指盲目抗爭淪為蠻纏
謝炳堅強調,對國家認識深淺是另一回事,但愛國絕對不應抱有懷疑態度,更不應該分化社會,即「保土不分左右,愛國不分先後」,大家不認識情況就進行抗爭,行動只會淪為「胡攪蠻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