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攪亂香港誰人受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15]     我要評論

文滿林

 反對派千方百計製造事端,衝擊特區政府,目的就是要攪亂香港。假若香港社會動盪,經濟衰退,投資者外遷,失業率高企,百業蕭條,究竟受苦受害的是什麼人?當然是普羅市民大眾。市民要看清楚反對派的所作所為及其背後目的,不要被其誤導和利用。

反政府暴行無日無之變本加厲

 自七月一日梁振英新政府上任以來,反對派發動的「反梁」「反中」的暴力示威層出不窮,無日無之,變本加厲。從僭建風波一直吹到反國教,反個人遊,反對新界東北發展,反中聯辦干涉……反對派抓住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肆渲染,混淆視聽,製造矛盾,誤導市民,挑起港人對特首、特區政府的不滿,離間港人和國家的關係和互信。廣大市民稍一不慎,誤聽妖言受其誤導,後果不堪設想。

 如何讓廣大市民增加認識和分辨反對派的誤導,當中離不開客觀理性的媒體宣傳引導,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各種渠道和脈絡關係,例如在各種民間社團、工會、宗親會、同鄉會等等舉辦有關講座、研討會,邀請一些有份量的學者、評論員到會演講分析,讓出席的市民增加認知和分辨能力。例如南丫島撞船事故,中聯辦副主任李剛當晚去醫院探望海難傷者,卻被反對派講成是「干涉香港事務」、「中聯辦罕有介入事件」云云。其實類似情況早在九十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當年西環觀龍樓發生U山泥事件,樓下一排木屋及石屋被山泥掩埋,導致多人傷亡。當年新華社副社長張浚生,在事故發生不久就由該區區議員葉國謙帶引下,到觀龍樓探望受影響住戶及慰問傷者。電視也直播有關過程。奇怪的是,當年沒有片言隻字指控新華社「干涉香港事務」,且受到社會歡迎和讚許。緣何今日類似的事,卻被反對派誣衊抹黑?!這顯然是無限上綱上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們只要將事情擺出來,大家就會明白其中原委。

攪亂香港普羅大眾受害

 同樣,上水港鐵站發生之「走水貨」事件也是值得大家分析和比較。「水貨」問題由來已久,不是今年才有。凡事有利必有弊,「走水貨」越來越多,阻塞車站出入口,影響乘客上落車,若有不滿和不便,可建議有關部門增派人手,改善通關效率。

 然而,反對派卻借「走水貨」問題大肆炒作,甚至祭起港英時代「龍獅旗」,打著「中國人滾回中國去」標語遊行示威。目的顯而易見,是為「港獨」招魂,絕非真的為解決過關阻塞問題。這些居心可惡的「港獨」分子一方面「去中國化」,一方面製造兩地矛盾,對自由行進行排斥和挑剔,無視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創造十多萬個就業機會,不惜損害香港整體經濟利益和勞工階層就業機會。

 諸如此類的例子多的是,反國教、反新界東北發展都是一路貨色。反對派千方百計製造事端目的就是攪亂香港。假若香港被他們攪亂,社會動盪,經濟衰退,商家外遷,投資者卻步,就業困難,失業率高企,百業蕭條,究竟受苦受害的是什麼人?當然是普羅市民大眾。至於那些攪亂香港的反對派美英奴才就可「領功」得到主子歡心,得到賞賜。由此觀之,普羅大眾要看清楚反對派的所作所為及其背後目的,不要被他們誤導和利用。

相關新聞
指點江山:警惕「去中國化」成為香港經濟發展最大瓶頸 (2012-10-15) (圖)
兩岸保釣共禦外侮 拆穿日本「漁權談判」離間計 (2012-10-15)
攪亂香港誰人受害? (2012-10-15)
西方走廊:瘋狂賣軍火 華盛頓自吞惡果 (2012-10-15)
反對派攻擊梁愛詩暴露雙重標準 (2012-10-15)
巴士路線重組應先檢討巴士定位 (2012-10-15)
來論:在屢次政治風波中衝擊法治的黑手再次現形 (2012-10-13)
管見集:不讓政府做事 港人利益受損 (2012-10-13)
退休保障應只予有需要人士 (2012-10-13)
止戈為武:海軍艦隊赴太平洋演練傳遞多元信息 (2012-10-13)
為何羅姆尼支持率趕超奧巴馬 (2012-10-13)
立法會議員宣誓「玩洁v對社會影響極壞 (2012-10-12) (圖)
建立香港與內地協作的健全機制 (2012-10-12)
西座內望:反對派三大板塊整合已經完成 (2012-10-12)
政治阿Q宣誓醜態百出 (2012-10-12)
反國教意欲何為 (2012-10-12)
公用事業加價要小心處理 (2012-10-12)
梁愛詩提出的問題切中肯綮 (2012-10-11) (圖)
特區與內地政府合作功能急需加強 (2012-10-11)
黃毓民不效忠「香港特區」有什麼資格當議員? (2012-10-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