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敢觀舞台:文創時代的跨文化演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兩隻狗的生活意見》

文:小西

 在文化創意產業當道的年代,跨文化的演出愈見頻繁。所謂跨文化的演出,可以是來自不同文化的創作人跨界合作,也可以單純是演出越境巡迴,跟不同文化的觀眾見面與交流。碰巧十一月期間,兩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便以「跨界」與「跨文化」為標榜,主力「推介以亞洲為焦點,跨文化、跨界別的創新藝術表演,以及具當代新銳風格、前瞻性的國際演藝節目,期望在區內藝術領域中注入多元文化的色彩」,而今屆的開幕演出《時間之外》(優人神鼓)與熱賣之作《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孟京輝導演),則分別給予了筆者兩種截然不同的跨文化經驗與衝擊。

是演出,還是藝乘?

 記得幾年前,一次訪台跟台灣劇評人于善祿閒聊,席間善祿指出了台灣藝術界的一個現象:愈來愈多文化與藝術創作人(尤其由八、九十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走過來的人)皈依佛教,或起碼歸宗於某種形式上的靈修,而他把這現象歸結為「遁跡空門」,可謂一語中的。他所列舉的例子包括優人神鼓的藝術總監劉若瑀、曾經大力推廣後現代主義劇場的鍾明德,以及表演工作坊的創始人賴聲川。

 我們知道,優人神鼓原名優劇場,事緣現任劇團音樂總監的黃誌群,1993年初次到印度,學習靜坐,並悟得「活在當下」的智慧。同年,劉若瑀邀請黃誌群擔任劇團的擊鼓指導,主張「先學靜坐,再習擊鼓」,並從此為演出引入擊鼓與武術的元素。換言之,優人神鼓把禪修引進了演員培訓以至演出本身。正如台灣資深劇場創作人李立享所言,優人神鼓的演出總是希望「分享一種從靜心(meditation)出發,進而用身體和音樂兩種節奏所轉化激盪出來的劇場氛圍,把劇場轉化為道場。」

 《時間之外》亦可作如是觀,正如劉若瑀自己在場刊中所解釋,所謂「時間之外」,即禪修者孜孜而求的「活在當下」境界。然而,若果我們細心留意,會發現優人神鼓的擊鼓技法,具有強烈的表演性,不管是結合武術動作的全身擊鼓,還是特別誇大手部動作的花哨鼓法,在在提醒我們:我們看的是劇場表演!連帶地,在《時間之外》出現的蘇菲旋轉與神聖舞蹈步法,創作人在努力表達那份「 時間之外」的寧靜感之餘,考慮更多的恐怕是這些步法的表演性。結果,《時間之外》中的擊鼓、音樂、吟唱與動作,總是顯得太多。要做一台好的演出,無可避免的,要有太多的計算,活在時間之內。

 曾經深深啟發劉若瑀戲劇之路的波蘭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Grotowski ),曾經提出「藝乘」(Art as Vehicle)的概念,意即「藝術創作做為個人自我/生命實現/解脫之道」。依照葛氏的想法,對於秉持藝乘的藝術家來說,公開演出並非必須的。但對於像優人神鼓這樣步向產業化的劇團來說,公開演出卻是必須的。優人神鼓主張「道藝合一」,但在文創的年代,道藝之間的張力甚至分離,卻似乎是無可避免。

調侃跨界

 至於孟京輝導演的《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或許因為文化脈絡的差異,我得承認,對於孟導貫穿全劇的調侃技法,我都無法投入。更戲劇化的是,當台上兩位演員(韓鵬翼與劉曉曄)結合意大利即興喜劇與中國相聲技法扭盡六壬,從兩隻狗的角度出發,以調侃的調子,道盡在大都市中爭扎求存的草根階層眾生相,逗得絕大部分台下觀眾笑得人仰馬翻時,我卻笑不出來,有如置身異域。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不少觀眾都是操普通話的內地年輕人。除了過港旅客,我猜不少觀眾都是因為求學或工作而留港的「港漂」。跟內地的城市情況相似,這些年輕人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頗大,而《兩隻狗的生活意見》這個在全國以至全球演出了合共八百多場的著名演出,自然引來了一眾港漂進場觀看。無可否認,香港過去十年的教育與移民政策,的確鼓勵了不少內地年輕人來港求學或工作,《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的現場觀眾反應,除了側面見證了香港過去十年的人口結構變化,也隱約顯示出一個新的劇場群眾正在成形。

 當然,《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的調侃本身,也有它過人之處。出身於中國八十年代實驗劇場的孟京輝,相當精確地捕捉到內地的擦邊球文化,並以誇張的調侃手法加倍戲仿,難怪令曾活在其中的港漂開懷大笑。所以,《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在內容上到底有多少諷刺時弊,似乎並非關鍵,更重要的是孟京輝對內地平民的感覺結構與生活肌理有多少的挪玩。或許,這也是我笑不出來的原因。

 本欄隔周見報,由本地知名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相關新聞
畸人說夢 黎海寧與卡夫卡 (2012-11-23) (圖)
敢觀舞台:文創時代的跨文化演出 (2012-11-23) (圖)
深圳.香港創意藝術雙周 激發兩地「藝」能量 (2012-11-23) (圖)
為傳統水墨探索當代位置「從西廂記到馬蒂斯」 (2012-11-20) (圖)
創作對談:《繪畫大道中》之《不打自招》(三) (2012-11-20) (圖)
視覺推介:《十二肖》呈獻「龍蛇運集」 (2012-11-20) (圖)
0382 「我」與進念的三十年 (2012-11-16) (圖)
香港大會堂50周年:文化官員質的改變 (2012-11-16)
「求知若渴」宛如沙漠甘泉—謝素梅《源起》 (2012-11-12) (圖)
創作對談:《繪畫大道中》之《不打自招》(二) (2012-11-12) (圖)
視覺推介:「我的寶貝」—日本藝術家富田菜摘首個香港個展 (2012-11-12) (圖)
大鬧天宮 何應豐 尊重生命的每一絲卑微 (2012-11-09) (圖)
敢觀舞台:經典與劇場的crossover (2012-11-09) (圖)
琵琶×原住民音樂 (2012-11-09) (圖)
新聞攝影的力量何在? (2012-11-06) (圖)
視藝推薦:《一起迷失在南山的深秋》香港插畫家Leumas To首場內地個展 (2012-11-06)
創作對談:《繪畫大道中》之《不打自招》(一) (2012-11-06) (圖)
新派藝術「P ON P」:當「想像」與「現實」相對撞 (2012-11-02) (圖)
創作對談:「相中有畫」:動物活在人類世界裡 (2012-11-02) (圖)
周書毅 x 伍宇烈 尋訪拉威爾的時空之旅 (2012-10-3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