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藍花花》劇照。攝影: Conrado Dy-Liacco
文:鄧蘭
11月25日看了香港舞蹈團的《藍花花》,這舞劇是該團藝術總監梁國誠繼《遷界》後的作品。約長1小時45分的節目,跟前作在處理上頗不相同,既跳出傳統框框,同時更著重舞台美感。
未看之前在文化中心大堂看到宣傳錄像,男女主角一段雙人舞配合極傳統的山西歌唱和音樂,《藍花花》的取材和風格已顯而易見,再看單張介紹更為肯定:勞動窮小子受地主壓迫,搶去心愛姑娘,拯救雖成,終雙雙因吃了毒飽子身亡,二人的真愛感動蒼天,枯木盛開藍花朵朵。
這個淒怨愛情故事,根本存在於所有民間及少數民族的歌謠或傳說裡,不同的只是主人翁的名字和不同地貌上的特性。再看場刊所示,創作團隊遠赴陝北榆林、米脂、延安、安塞等地採風考察,尋找這「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不期然令人想起「強搶畫面、粗獷音樂和豪邁陝西曲唱的元素。」不能說這些不好,卻是老調,不會教人很興奮。
梁國誠的《藍花花》不走敘事結構,也不似《遷界》著重情節的描繪,而是著力在氣氛的打造,和人物與特有環境的表現。《藍花花》講究舞美,亦做到以舞蹈語言表達情感。舞作用了不少烘托和對比的技巧,營造出幅幅優美畫面。
首先是舞台空間的廣闊與主角石娃子的形單影隻,凸顯主角自身的狀況,另外兩處歌曲的運用,即場一藍花花被搶後和尾場二人身亡後,歌者在高台一角瑟縮地放聲唱出充滿陝北情調的歌曲,都烘托出人物的悲涼遭遇。此外對比技巧的運用,尤其表現強弱的處境,更加突出。場一有女子柔和的紡紗竹輪舞與男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舞;場二和場四地主與藍花花的雙人舞,一強一弱的對比一次比一次升級,表現女角由無助變為任人魚肉,不需情節,透過舞蹈已看到人物處境和故事發展。同在場四,石娃子衝入營救愛人,他在圈外看著愛人在圈內被地主施暴,在外痛苦掙扎,構圖與內容亦成強烈對比。
除烘托和對比的技巧,色彩運用和別致造型同樣帶來強烈的畫面效果。頭三場《藍色的花》、《白色的紙馬》、《黑色的夜》都以一種主色調為中心,尾兩場《落花飄零》與《藍雪流芳》基本以白色為主。藍、白,紅成為全劇的調子,冷色調(除紅衣)跟人物,環境和主角的遭遇互相結合。在劇中不時出現的陝北風情慣用的白色紙馬或送喪隊伍造型突出,亦富舞蹈性,跟人物一樣有生命力。
除了畫面,此劇音樂亦相當成功。李哲藝的作曲與香港純弦的現場演奏肯定提升了舞劇的張力。小提琴的響亮與低音大提琴的交錯,尤其在場四、五,做出逼力,無需透過舞蹈交代情節,觀眾跟隨音符之間的跳動,已心潮起伏。本地藝團不妨多跟香港純弦合作,或許可擦出新亮點。
喜歡《藍花花》跳出傳統敘事框框,營造出舞台美感,中國舞以外,不少雙人舞更大膽加上芭蕾舞動作和技巧。主要舞者劉迎宏、潘翎娟、何超亞表現不俗,歌者陳榮亦唱出陝北腔調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