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一學生慨嘆:「考『文憑試』不關理想,僅為成績、圖學位、謀前途,功利得很!」此言頗有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輕狂傲氣。如此鵠志豪言,雖心存對「應試訓練」的不滿,卻不枉筆者多年來的「文化薰陶」。
另一學生嗟怨:「考試志在分數,謀學位,只須教『應試技巧』,甚麼『中國文化』,一概不學。」此言頗有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淺陋俗氣。如此燕志危言,雖肯定「應試訓練」的成效,卻空負筆者傳道授業的「文化使命」。
「應試技巧」與「文化涵養」缺一不可
「應試技巧」與「文化涵養」究竟孰是孰非?似乎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其實不然。問題早有定論,一言以蔽之:「兼善兩者」。譬如習武,「應試技巧」是招式,「文化涵養」是內功。徒具招式,何異於花拳繡腿?僅備內功,只怕無用武之地。道理顯淺,可惜明理的考生不多。
考評經驗所得,不少考生熟練「應試技巧」,表現無疑有板有眼,可惜胸無點墨,致使得分不高。相反,亦有不少考生身懷「文化涵養」,滿腹經綸,可惜答題技巧欠奉,致使頻頻失分。
「應試技巧」與「文化涵養」有輕重之分
當然,「應試技巧」與「文化涵養」之間,雖說沒所謂孰是孰非,卻有孰重孰輕的問題,考生不可不知。單憑「應試技巧」,或可勉強過關,惟極其量只得中品成績。若然欲取5**,則必須展示「文化涵養」,言之有物,方能求仁得仁。故此,「文化涵養」是取5**的必要條件。
「文化」3錦囊
可是一談「文化」,總教人有不知從何學起之感。有見及此,贈各位3個「文化錦囊」,均屬儒家思想中必讀文化概念,分別涉及人倫關係、道德抉擇與處世哲學此3大出題範疇。倘能熟用,考試自能得心應手。
錦囊一:「五倫」觀念
所謂「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乃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5種人際關係及其相處之道。簡言之,父子之間講「慈、孝」、君臣之間講「忠、義」、夫婦之間講「貞、敬」、長幼之間講「悌、禮」與朋友之間講「信、義」。但凡涉及「人際關係」的題目,考生只須本「五倫」中提及的相處之道,加以闡述,引經據典,用得恰當,自然勝人一疇。
錦囊二:「義利之辨」
所謂「義利之辨」,常用於作「道德抉擇」之時,源於《論語》對君子小人的判斷:「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儒家思想強調為人處世之言行應合乎道德,萬萬不應以個人利益為先。故此,當一人面對道德抉擇時取「義」捨「利」,便是君子行為,取「利」捨「義」,便是小人行為。凡涉道德,必辨義利,考試常考。
錦囊三:「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乃儒家推崇備至的處世哲學。簡單而言旨在「執中」,即不偏於一端,恰到好處。「中庸之道」意指凡事須合乎中正之道,方為儒家追求的修養境界。當然,中庸義理深邃,自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然而於文憑試的程度而言,明白一二足矣。
上述3個錦囊,具體應試用法可見下文問答部分,但無論於應試抑或人生,均有妙用,願勉之。 ■謝世杰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愛智慧.好詩書.擅思考」。福建(小西灣)中學文學科科主任。歷任考評局閱卷、主考工作,熟悉公開試考評模式與評核準則。
作者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學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學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Q&A
1. 2012文憑試卷四小組討論試題9提到,要聯繫友誼,考生認為下列哪一種做法較為適合?一為經常會面,二為坦誠相見,三為投其所好。
解析:考生如能先採「五倫」觀念,點出「朋友之道,以信為本」,再以此原則選取做法,提出論據,則立論依據堅實,自然易取高分。
2. 2012文憑試練習卷卷二第一題提到,試記敘考生曾面對的一次重大抉擇,並且是次經歷讓考生更了解自己。
解析:題目中「重大抉擇」,意含多樣,有利發揮。如能融入「義利之辨」,將事件定為「道德抉擇」,描述其心路歷程,作前後對比。如此立意,當高下立判。
3. 2012文憑試卷二提到,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最好彼此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上述故事的道理仍然貫穿於我們現實生活中,讓考生試就此寫一篇文章。
解析:題目先以寓言點出人類的存在境況,後說明一人生道理。明顯地,這涉及人際關係,也貼合「中庸之道」。考生如先熟悉「中庸之道」,加上「五倫」之義,直接指出題旨關鍵,加以發揮,則何愁不取上品?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