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無倫選擇英式還是美式英語,關鍵還是在於互相能夠交流。 資料圖片
上期以洗手間作例子,讓大家先稍微了解一下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分別;雖則在此很難詳細解釋兩者的分別,重點還是可以簡單帶出;在文法中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是「organize」和「organise」。若把以上兩字鍵入Microsoft Word,自動校正功能會把後者「organise」定義為錯字,因為「-ize」是美式的grammar而「-ise」是英式的寫法,而Microsoft Corporation正好是美資公司,故此便以美式英語為基準。
港式學制 近似英式
在前篇《美式英語vs.英式英語(上)》以「洗手間」作為例子,是次下篇以教育架構作例子,嘗試多角度探討兩種英語對「港式英語」的影響。香港教育制度,眾所周知以3年幼稚園(kindergarten)作起點,然後便是6年小學(primary school)、6年中學(secondary school)和4年大學(university);原則上,港式制度是近似英式的,英式教育5歲前是「nursery」或「playgroup」(幼兒園),然後是6年的「primary school」,接著便是5年「secondary school」/「high school」;美式的則有少許不同,6歲起可入讀「elementary school」(小學)而6歲前可由「day care」(日間幼兒園)到「pre-kindergarten」再到「kindergarten」,條目分得較仔細;5年elementary school後便可進入3年「middle school」,再者便是4年的「high school」。這樣對比下來,香港的說法是包含了兩者的用詞,上幼稚園前的「幼兒學前小組」便是playgroup,而香港的kindergarten就等於是英式的playgroup。左對右比之下,要小心措辭才不會混亂。
讀大學時,跟exchange students閒聊,有些人會說「I study literature at Oxford.」,亦有同學會說「I major in English at Harvard.」這正正反映了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帶著不同的accent,但其實同一種language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那麼難理解。 ■吹水同學會會長 馬漪楠
作者簡介:馬漪楠,培正中學英文科副主任,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2009/2010),與岑皓軒合著暢銷書《Slang:屎爛英語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