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近日,有關解放軍總部和軍委領導要求全軍官兵「做好打仗準備」的號令和訓示,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密集關注和多元解讀。據《解放軍報》報道,總參謀部頒發的《2013年全軍軍事訓練指示》,要求各部隊在新年度訓練中要「強化打仗思想」、「做好打仗準備」、「提高打仗能力」和「堅持打仗標準」。軍委2位副主席在視察部隊時分別強調,打勝仗,是解放軍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部隊一切工作要向打勝仗聚焦,積極鍛造一批精銳之師、拳頭部隊、王牌尖子,確保一旦需要,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軍方媒體對「準備打仗」的要求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揭示了解放軍的根本職能和戰略任務,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有民營媒體的分析對此表示憂慮,認為「解放軍最近有關備戰的調門,創下自上世紀90年代台海危機結束以來的最高點」。西方媒體則多對「準備打仗」的要求給予負面解讀,認為這是「中國重新發出好戰言論」、「崛起的中國準備動武」、驚歎「軍方言論的好戰性顯示了中國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轉變」。
北京獨立軍事觀察家認為,對中國軍隊「準備打仗」的號令給予廣泛關注並予以解讀,這是中國軍力加快發展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正常現象,不同的解讀也都有各自的視角和文化背景。特別是中國在與個別鄰國因離島主權之爭有擦槍走火之憂的情勢下,發出「準備打仗」之號令,似乎讓西方媒體嗅到了戰火即將燃起的火藥味,但正像此前有西方學者預測中國未來一再出錯一樣,簡單地將中國「準備打仗」的號令與恃強凌弱的霸權政策相聯繫,恐再陷「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怪圈。對解放軍「準備打仗」的號令,應作客觀、理性的解讀。
一是提法雖有變化但指導方針沒有變
細讀總參頒發的《2013年全軍軍事訓練指示》,開頭部分明確提出全軍部隊要「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大力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隨即出現了強化打仗思想,增強危機意識;做好打仗準備,從實戰需要訓練部隊;提高打仗能力,解決影響實戰化訓練的重難點問題;堅持打仗標準,按實戰要求檢驗訓練成效的指導性要求,並提出了突出基礎訓練、加強戰法創新、深入開展集成訓練、系統推進訓練改革和著力提高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觀察家指出,總參提出新年度軍事訓練要以「準備打仗」為目標,通俗易懂,立意鮮明,體現了中共十八大精神和新軍委要求。如果說新提法與中國面臨的核心利益受到的現實挑戰沒有關係,顯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深入分析,它和總參2012年提出的「把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進信息化條件下訓練」、2011年提出的「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著眼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全面深化訓練改革」的總要求,沒有根本的轉變,均貫穿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體現了軍隊使命職責和根本價值的客觀要求,也是以備戰求止戰的中國謀略文化的不同表達,完全用不著放大解讀。
二是既回應外部挑戰更著力解決內部困擾
觀察家注意到,總參提出軍事訓練要以「能打仗、打勝仗」為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部隊訓練風氣不正等問題,督導軍事訓練的有效落實。《解放軍報》此前曾發文稱,長期不打仗,已讓一些部隊滋生了諸多「和平積習」,如訓為看、演為看、犧牲戰鬥力消極保安全,以及腐敗現象對軍事訓練的衝擊等,警告這些積習「藏在部隊訓練的各個角落,打起仗來要吃大虧!」觀察家認為,從這個意義上看,總參提出訓練要以「能打仗、打勝仗」為目標,只不過是部隊訓練目的「返璞歸真」,更用不著大驚小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