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聲
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發表署名文章,現載譯如下: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日前與傳媒茶敘的時候,再次提到要為反對派議員爭取回鄉證,希望所有反對派議員,無論是公務訪問還是私人出遊,都可以像普通香港市民一樣自由往返「鄉下」。
這令筆者聯想到中聯辦日前舉辦的新春酒會,獲邀和出席的反對派人士比以往任何時候的聚會都多。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致辭中表示,總結香港回歸16年來「一國兩制」的實踐,就是要把堅持「一國」原則與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威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地結合起來。張曉明還以「兩地家和萬事興」作祝辭,希望「不說傷感情的話,不做傷感情的事」。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新春是萬象更新之始,他的話是否預示著中聯辦來年的工作思路?
俗話說,「距離產生隔閡」。反對派議員申請回鄉證被拒,有可能會把他們推向西方反華勢力的懷抱,絕非香港之福。曾鈺成的提議釋出的是政治大和解的善意,為香港社會各界樂見,也引起了本港幾乎所有媒體的積極和正面的評價,但也見到個別報章撰文「解讀」曾氏此番言論為「北京的緩兵之計」,意在化解正在醞釀的「佔領中環」行動。
平心而論,這個論點「太超前」,經不起推敲。首先是時間節點,經常留意香港新聞的市民一定會記得,曾鈺成三番五次在促進香港不同政治界別的大和解,是「沒有唐營、梁營,只有香港營」的早期實踐者。2009年,他就積極提議立法會所有議員組成訪京團,參與國慶60周年慶典;2010年在他的再次倡導下,三分之二的立法會議員,成功北上參觀了規模宏大的上海世博會;去年,中央和香港特區領導層相繼換屆之際,他又提出希望香港所有議員前往深圳的前海考察金融發展。其次,曾鈺成的提議也不存在向「北京打了招呼」,他不是讓反對派議員領取回鄉證的唯一倡議者,工聯會前會長鄭耀棠、民建聯副主席李慧琼、前港區人大代表汪明荃等,都曾經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場合提出相關問題,目的非常單純,無非是希望不同政團「常回家看看」,通過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國家的高速發展,達到多溝通、少猜疑、減內耗,共同為兩地謀發展,並在本港形成和諧寬鬆的政治氛圍。
妥協和包容是民主的要素。筆者非常贊同曾鈺成的一個觀點,「敵我矛盾」在當今政治生活中已沒有意義。他說,中央連台灣的民進黨都不會看成是敵人,香港反對派沒有理由會得到更差的待遇。他呼籲在普選路徑和政改方案問題上,各政治團體不能「企硬」,要「坐低傾」,可見曾氏的盛意拳拳。
《易經》有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兩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政治要協商才能形成合力,否則就是不懂政治。筆者記得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上次在會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提出「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穩中求進,和諧包容」,實際上是對中華傳統智慧的現實闡釋。希望內地有關部門能夠認真考慮給「泛民」議員發放回鄉證,把習副主席的16字箴言落到實處,同時也希望反對派能夠正確解讀這些善意所釋放的政治信息,並作出積極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