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學二之二
堀井憲一郎和安倍夜郎的漫畫《深夜食堂》大受好評,電視台更將之拍成連續劇,俘虜了兩岸三地不少觀眾的心。故事描述一間位處都市小巷的食堂,自深夜開始營業,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都有自己要訴說的故事,老闆則按其要求做出不同的平民料理,菜式的香氣結合客人動人的故事,的確如漫畫書封底所言,讓人「吃飽了,心暖了」。正是這種雙重的滿足令這部漫畫書吸引無數讀者的目光。
漫畫或戲劇透過影像,可以把食物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而文字創作則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透過理解、想像、經驗,讀者可以把食物的色、香、味提升到不同的層次,每位讀者、每次閱讀都可以讀出不同的味道,這正是文學作品優勝的地方。
台灣:飲食文學 大放異彩
台灣可算是兩岸三地創作和討論飲食文學最活躍的地方。散文方面,早於1999年已有林文月的《飲膳札記》為新一代飲食文學揭開序幕。繼有張曼娟《黃魚聽雷》、蔡珠兒《紅燘廚娘》,亦有選集如《台灣飲食文選》I和II。詩作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焦桐《完全壯陽食譜》,結合詩與食譜,探討政治、個人記憶,與肚腹之慾。善寫女性的李昂於2007年發表了《鴛鴦春膳》,更自詡為當代台灣第一篇飲食文學長篇小說。
除了作品成果纍纍,有關的學術討論亦在寶島大放異彩。既有研討會作專門討論並結集成論文集,亦有對飲食文學中個別課題作研究。例如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唐魯孫的飲食散文,以及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題作專文探討。
香港:「食」「情」結合 觸發想像
香港以「食」為題材的文字創作不算少,但大部分都是食譜、食經,把「食」和「情」結合,符合「飲食書寫」要求的作品好像不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然首推也斯(梁秉鈞)的一系列食物詩。他的詩展現的往往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隱身於背後的人情和文化本質。《帶一枚苦瓜旅行》、《蔬菜的政治》、《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都是較多人談論的作品。這些詩作和小說都能從飲食中帶出作者對「本土」、「身份認同」、「文化交匯」等課題的思考。以食物作媒體,觸發讀者的想像。
除了食物,食肆亦是本土作家創作的另一靈感來源。例如陳冠中《香港三部曲》中的〈金都茶餐廳〉以茶餐廳為背景,小說中的人物有市井之徒,亦有專業人士,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聚集於此,結合成一幅香港縮影。作者在介紹茶餐廳位置時特意將附近建築物的前身和現況作對比,借此反映前殖民和後殖民的差異。這種今非昔比的慨嘆正透視了作者對「後殖民」、「全球化」、「本土意識」的觀點。
香港的飲食文學也許未如台灣的百花盛放,但仍有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大家在閱讀時不妨細味作品的深意,讓我們的精神也能享受一頓盛宴。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謝芷艿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