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和學生談到經典外語電影,提到早年上映的《The Sixth Sense》,實在好看得叫人一看再看。同學們問到為甚麼中文譯名不是「第六感」而是「鬼眼」,筆者沒法不向他們說教一番。《鬼眼》這齣戲以超自然力量作題材,綜合來說,它涉及「telepathy」(心靈感應)/「intuition」(直覺感知)/「premonitions」(預知)等元素。為吸引香港觀眾,電影公司把通常不歸鬼神的the sixth sense 譯作「鬼眼」,以收票房的效果。
文化差異 措辭有別
《鬼眼》這齣戲說明了在文字創作上,我們要留意中英文化的差異,以收相當的文字效果。我們說到中英文化差異的例子,可謂「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strawberries)。可是,若選擇不當,其文字效果往往不只相隔「一箭之遠」(at a stone throw)。話說某地方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英文要寫作「酒」及「醋」(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而非「羊頭」及「狗肉」。要形容一個人守口如瓶,英文裡會以蠔作比喻(dumb as an oyster)。一個毫不像樣的醉酒漢在中國人眼中如爛泥,要用英語比喻,記得要用老鼠(as drunk as a mouse)。現在生活百物騰貴,要維持生計,不得不做牛做馬,但在英文裡要比喻作狗一般的生活(to live a dog's life)。要表達恰如其分,作者在措詞用字上也要別具慧眼。
六感描述 活靈活現
文章要寫得出色,可真要「小心眼」才寫得好。套用在英文寫作上,「the sixth senses」也可指人類的6個感官,它可使文章描寫更細膩。舉例來說,有一天,你聽見門外有腳步聲(聽覺Hearing:sound of footsteps),並傳來陣陣令人垂涎三尺的香氣(嗅覺Smell:scent of mouthwatering food),你預計正是媽媽放工回家。當你打開門的時候,發現(視覺Sight:discovered)媽媽正一手捧著你最愛的薄餅,一手拿著一份禮物。我接過禮物,感覺它是軟軟的(觸覺Touch:soft),原來這正是一件親手編織的毛衣。吃過美味(味覺Taste:tasty)的薄餅後,感覺很溫暖(感覺Feeling:warm),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生日。看罷,它可以把一個平凡的事件活現於讀者面前。
經過這番嘗試後,同學們也可在生活上多作思考。下次當向別人打招呼的時候,看見一個英國人,你會懂得說:「How are you?」同樣,看見一個中國人,你會說:「你吃了飯沒有?」在字裡行間看見Grandma,同學們也許會思考一下它是指我們中國社會裡的外婆還是xx。畢竟,《鬼眼》這齣戲也是當年炙手可熱的賣座電影。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講師鐘麗珊、廖尹彤
Glossary :
多如牛毛 as plentiful as strawberries
一箭之遠 at a stone throw
掛羊頭,賣狗肉 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守口如瓶 dumb as an oyster
爛醉如泥 as drunk as a mouse
生活奔波勞碌 to live a dog's life
聯絡電郵:clc@hkct.edu.hk
學部網站:http://clc.hkct.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