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五明佳廉。香港管弦樂團提供
香港管弦樂團與香港小交響樂團,都公佈了新一個樂季的節目。撫今追昔,回望過去的樂季,共聽了三次孟德爾遜的小提琴協奏曲,難免有點重複。理所當然,慕達(Anne-Sophie Mutter)的演出是最好的,那麼五明佳廉(Karen Gomyo)的演出呢?
還是細說從頭。港樂以全晚最大陣仗的李察.史特勞斯交響詩《狄爾的惡作劇》(Til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開首,聲勢相當浩大,圍繞著一個旋律主題,代表主人翁狄爾,又有新的發展,呈現他的遭遇,形成迴旋曲式,可是聽音樂也不一定要跟著既定的故事走,聽銅管和木管(特別是四支單簧管)如何營造喜劇幽默感,以及豐富的配器(李察.史特勞斯的強項),已是相當吸引。
兩年前,五明佳廉帶來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兩年後是相當大路討好的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簡單來說,我略嫌五明佳廉的琴音尖拔,甚至略為刺耳了,演繹相當aggressive,就像她的一襲紅衣,五明佳廉的情感也略為生硬。相對於獨奏者的一方,自然是管弦樂團,在德爾弗斯(Andreas Delfs)領導下,只是亦步亦趨,有時甚至隱沒其後,讓小提琴一路領放。
不難想像,到了最後一個樂章,自然是頭也不回向前衝,動感澎湃,甚為刺激,彷彿要向Hilary Hahn少於六分鐘的版本看齊(我看看手錶,確實是用了約莫六分鐘),如此就教管弦樂團稍為吃力了,但總算順利完成了。
下半場才是我心目中的重點,舒曼的第四交響曲一直是我心愛的管弦樂作品,福特溫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的版本多年來都被視作經典,確是不同凡響。
可是這首交響曲,相對於舒曼有標題的交響曲(第一「春天」和第三「萊茵」),難免較受忽略,相關研究也不太多。另外舒曼面前有貝多芬,身後有布拉姆斯兩個交響曲巨人,難免被視為過渡人物,研究者都集中於其鋼琴作品、生平和樂評等範疇去了。
我十分喜歡德爾弗斯的演繹,可能因為他背譜,了然於心,可以靈活地指揮介入樂團的演繹,而港樂的水準也甚佳,比上半場更好。第一樂章的引子刻意緩減,宏大而莊嚴,有較深沉的情感表達,到第一主題出現時刻意加快,情感得以抒發,活力湧現,就是相當不俗的做法。不單速度控制,德爾弗斯的音量調度也甚佳,刻意提點木管專注並提高音量,不會被弦樂隊掩蓋。
第二樂章的重點落在雙簧管手和大提琴手,當天港樂的大提琴首席鮑力卓(Richard Bampling)沒有坐鎮,由聯合首席方曉牧負責獨奏,略嫌不足,有點可惜。這一個樂章循環再用第一樂章引子的素材,之後是小提琴的獨奏,由即將離任的團長尤瑟夫維奇負責,顯然是游刃有餘了。
第三樂章是諧謔曲,力度加強,這一個樂章循環再用第二樂章小提琴獨奏的素材。而在最後一個樂章,第一樂章的材料又再現,可見舒曼第四交響曲的獨特,四個樂章有統一性及完整性。
德爾弗斯的演繹是不住鞭策樂團,弦樂隊互相呼應,銅樂隊加重氣勢,至結尾時更是速度甚快,而港樂也是全力以赴,沒有留力。因此不要怪我偏愛舒曼的第四交響曲,事實是下半場的演出,比上半場的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更教我回味呢。 文:鄭政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