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貨櫃碼頭的罷工工人正執拾營帳,準備撤離長江中心。曾慶威 攝
——工潮逼船轉深穗 業界憂客無回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姚寶)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罷工工人今日開始陸續復工,但工潮所帶來的後遺症才開始陸續浮現。在職工盟及其秘書長李卓人等煽動下,工潮拖拉40天,本港的貨櫃碼頭業的優勢將進一步向下。根據港口發展局上月公布的數據,月尾4天罷工的3月份葵青碼頭裝卸量已按年下跌5.9%,跌至142萬個標準箱。勞工及福利局昨日指出,工潮導致香港貨櫃碼頭的整體產業未能充分運用,貨運出現延誤,部分貨船因此轉用其他地區的港口。有業界擔心工潮期間轉用其他港口的公司,不再回頭,有付貨公司擔心香港今後還會不斷出現類似事件,已改用其他港口或將香港列入「觀察名單」。
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曾是全球一哥,先後被新加坡、上海超越而屈居第三;不過季軍位置亦岌岌可危,鄰近的深圳港今年首季以多處理50萬個標準貨櫃而超前,香港已淪為第四,再加上工潮影響,令原本打算使用香港港口的公司,紛紛轉投深圳及廣州等港口。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在書面回應議員提問時指出,3月份本港連葵青貨櫃碼頭在內的碼頭合共處理貨櫃量為188萬個,按年跌8.5%,其中葵青碼頭裝卸量下跌5.9%至142.1萬個,而這數字並僅受工潮影響4天,而整月受工潮影響的4月份數字將在本月中公布,但相信更不樂觀。
十載建口碑 英名喪一朝
香港付貨人協會總幹事何立基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單在工潮首10天,貨櫃碼頭運力降至正常的一半,造成數以億元計的損失,後期運力雖已回復至85%,惟綜合所有有形及無形的損失,總金額實在難以想像。
他指出,有付貨公司擔心香港今後還會不斷出現類似事件,已改用其他港口或將香港列入「觀察名單」,更擔心當貨主用過深圳灣港口的碼頭服務,而又感到滿意,將會「一去不回頭」。本港需要用一段較長時間才能挽回付貨人對香港貨櫃碼頭的信心,「建立口碑、聲譽需花逾10年時間,但一世英名可一朝喪」。
港口策略評估 需時數月
過去5年,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逐年下跌,由2008年的2,450萬標準貨箱,下跌至2012的2,310萬標準貨箱,當局亦正急謀對策。張建宗在答覆中又指出,工潮導致香港貨櫃碼頭的整體產業未能充分運用,貨運出現延誤,部分貨船因此轉用其他地區的港口。另外,當局正在進行《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會考慮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周邊地區的港口發展,及本港港口的競爭優勢,以更新港口貨運量增長預測,並就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現有港口設施提出建議,以及檢視本港港口的未來發展計劃。該項研究預計在未來數月內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