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看奧地利心理醫師維克多˙法朗克(Viktor Frankl)的《人之尋找意義》一書,如果心有所得,必然對我們以後日益延長的生命,有著積極與創造性的影響。
二戰期間,法朗克被關進過幾個猶太人集中營。由於他精神科醫師的背景,被徵召到集中營「心理衛生」診所工作,留心被囚者的自殺行為。他曾於奧斯威辛集中營裡勞役至一九四五年被美軍釋放,倖免於難。其後他把不能磨滅的體會撰寫成書,翻譯成多國文字,英文書名為《Man's Search for Meaning》,書中內容以集中營被囚者的身份,記述人們曾如何放棄活著的機會,以及為何奮力生存。法朗克之「尋找」,實義是「建構」。
書中提出其著名的三個信條,包括說明人生而有自由意志,即使人的抉擇會遇見環境條件,但積極之態度至為重要。法朗克以經驗之談,肯定人「自我超越」的能力,包括克服及衝破生理、心理及社會結構的平面限制,以信念接受痛苦,跳躍至意義世界。人也有建構意義的意志,幫助人面對主觀及客觀的險境。意義之建構必須努力,要在肯定過往的生活以及於當下發現新的存在意義之間協商;最怕是「存在真空」,感到活著是難以忍受之輕。
五十歲以後的日子,在如今極待改善的社會編制下無疑是個大挑戰。法朗克在他提出的第三個信條「生命的意義」裡,鼓吹的是自我設計及創造意義的生活;關鍵是熱誠工作,投入一切愛的行動以及改變自身消極的態度。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其深刻的程度說明存在主義哲學並不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