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賢 立法會議員
曾幾何時,中國人重視史學,編了一部專供皇帝用的歷史教科書,叫《資治通鑑》。今時今日,我們中國有個地方叫香港,人人怕讀中史科,文憑試中史科考生只有數千人,如果以每年銳減1,100人計算,有人說它會「亡科」。
我年少時已負笈英國讀書,可能因此產生了一點半點「鄉愁」,所以閒時也會讀點中史書,越讀越愛,越愛越讀,這除了因為「行軍打仗」劇情緊湊,帝皇之爭「撲朔迷離」之外,中史說的是人生道理、社會科學和國家大事,無論做人處世,還是議論大事,也大有用武之地。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任何地方的領導人,歷史更像一面鏡子,能讓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避免重複犯錯;除此之外,由於我國自古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著書立說方式,這也是了解我國數千年文化的不二之門。這一科「經世致用」,非比尋常,絕不可能是一科「閒科」。
回到香港,卻不時聽到不少家長勸子女不要修讀中史科,說這科沒有前途,問問就讀中學的年青人,也說這科詰屈聱牙難懂難讀。雖則如今封建帝皇不再,但中史的本質也一起跟封建帝皇一起消聲匿跡了嗎?原來一切也是現今考評制度之誤。
我並不是中學教師,也不是教育學者,我並無教育學的證據論證中史科之成敗,但當我眼看這邊廂不少教師促請教育局廢除中史科繁複的校本評核,那邊廂又耳聽有曾經的考生高呼中史科重背誦的考試制度根本無助於學習歷史。如果我們的用家所言非虛,這科又有何用於品嘗我國歷史文化?資於治道?招來「滅頂」又何罪之有?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中史未死,它直到今天依然「經世致用」,但作為重要教學載體兼具傳承歷史重責的中史科,居然敗在香港教育家所設的考評制度上,這不是叫注重歷史的萬世師表孔夫子也激得死去活來嗎?
即使「亡科」,我們能亡的只有中史科,卻不能沒有歷史。但當然,作為歷史文化大國的一個大都會,我們經不起「亡科」之後的「亡史」。中史科錯的只是定位,而不是本質,我希望當局能從本源著手,將中史科重新定為初中的必修科,並將中史科的考評與「經世致用」的本質合二為一,給予我們學生一本真正的「帝皇之書」。
只有這樣,我們的國人才有靈魂;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才是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