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榮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宰相劉羅鍋》的插曲讓我驀然想起老秤。
老秤退出歷史舞台,已然半個多世紀。秤在我國出現的年頭不算短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隨後,隨著生產的發展、貿易的增加和社會的文明進步,人們對衡器的要求越來越高。東漢初年,我們的祖先利用槓桿原理製造了木桿秤。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衡器發展日臻成熟。宋代則更進一步:主管皇家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圭在前人木桿秤基礎上潛心研究,於1004-1007年間研製發明了我國第一桿戥秤,從而稱出了比「両」要小得多的錢、分、厘等單位。領跑工業文明的歐洲,直至十八世紀才出現精密天平,而我國的這種戥秤足足比他們早了700年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法制計量的文明古國,無論從古代計量精度上看,還是從計量單位、管理體制上看,都是舉世無雙的。然而,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是,秤在計量與衡量上的「各自為政」。唐宋時期已將前代「七錢為一両,七分為一錢」的非十進位制計量改成了十進位制,而在衡量上老秤則始終一如既往地堅持以十六両為一斤。這種拒絕一改初衷的「僵化」,使十六両為一斤的「古板」規矩隨後又延續了一千多年。
按說,中華民族並不拒絕與時俱進,可為什麼要在秤桿子上如此「裹筋」(本埠俚語「固執難纏」)呢?這就不得不到老秤上去看一看了。
老秤的秤桿上有十六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一両,每一両都用一顆星來表示。這樣,秤桿上便出現了十六顆星。這是最初的形態。這十六顆星的取用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大有講究。其中,七顆代表北斗七星,六顆代表南斗六星。在古人的觀念中,北斗星和南斗星是恆定不變的,因此將守常的恆星用在秤桿上作為標記不僅最是恰如其分,而且表明我們的古人守誠守信。
除這十三顆星外還餘三顆,它們是古人從社會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人文之心,即福、祿、壽三星。這三顆星位於秤桿前部,分別表達著不同的意思:交易中,如果少給一両,則會損害你的「福」; 如果少給二両,則表示既會損害「福」,還將影響到「祿」;如果少給三両,則不僅要損害「福」與「祿」,還勢必會折「壽」。借用一句時髦話說,這既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及時提醒,更是一種「關口前移」的非常警示。它是我國古代商業道德在文化觀念上的反映。不短斤少両講究的是「信用」,福祿壽三星反映的更進一層,是「信義」,而古老的箴言流傳至今所建立的則是「信譽」。誰都清楚,信用、信義、信譽,在物慾橫流的當下,已成稀缺之物了!
此外,桿秤上還有一顆十分重要的「星」,那就是「定盤星」。
在桿秤提繩和福星之間有顆大星,當秤砣掛在這一位置,秤盤又無任何東西時,提起提繩,則兩邊重量相等,秤桿平衡。這顆大星就叫「定盤星」。
「定盤星」是老秤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思想觀念上被賦予了公平、公正、公開之意。而在社會生活中,則又引申出另一種意義,即「主見」(當然是正確的)。人們常稱一個人有沒有主見謂之曰有沒有「定盤星」。一個人尚且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安可例外?
與「星」緊密相連的是秤砣。民間素有「秤不離砣,公不離婆」之說,表明秤砣的重要性。秤砣也即後世的砝碼,古代被稱為「權」,民間呼之為「公道老兒」,是左右稱重的關鍵之物。現今我們所說的「用權」,即由此而來。而政權、權利、有權、無權等等,則都是「權」的引申義。正因為「權」可以左右稱重,所以人們在管理國家事務時社會就推出了「權力」等強制、佔有、支配性概念。
《漢書》說:「權者,銖、両、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大文豪蘇軾也說:「人之所以為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於度量與權衡。」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說:「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於是,今天廣泛使用的「權衡」這個詞就這樣引申出來了。
人類出現私有制後,便有了權衡理念和雛形實物。中國由於幅員遼闊,在長期的銀貨流通中,因不同地域、不同習慣、不同場合、不同用途,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權」。
從現有傳世和出土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秦權為饅頭狀,頂鈕系球形,也伴有觚稜形;而楚權則多作圜形,鑄有半圓形環鈕。
從材質上看,我國最早的「權」有鐵、銅、瓷、石等,造型有圓形、方形、瓜形、稜形以及動物形等,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既是研究、考證政治、經濟、文化、計量等歷史的珍貴實物,同時它們還具有藝術鑒賞價值,可以佐證我國古代度量衡的發展史。
說到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權」之所以被民間稱作「公道老兒」,表明其守誠守信甚至比「星」更為重要。如果說「星」是標準的話,「權」便是掌控,公道與否,全在掌控之中。我們在舊小說裡常常看到古代那些不法奸商置公道於不顧,挖空心思在「權」上面做手腳,使顧客吃虧上當。而現實生活中,這類現象更比比皆是,無論桿秤、電子秤、計價器……幾乎就沒有不可以做手腳的,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魔」的存在,從廟堂到江湖,從官吏到草民,無人不痛恨,無人不切齒,無人不喊打,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這種魔與道的較量又無處不存在,無時不發生!就像方今之世人們早已見怪不怪的貪官作反腐報告樣,他們在台上是那樣地煞有介事,是那樣地振振有詞,而在台下卻是那樣地恬不知恥,我們的疑問是,如此地口是心非,究竟是他們變得更聰明了呢,還是「公道老兒」已經墮落了呢?
良知、誠信、公道,這些雖然美好卻並非高不可攀的行為規範,人們在疑問,社會在呼喚,民族在期待,歷史在恭候的時候,再看注入中國老秤上的「星文化」,你不覺得多少有點耐人尋味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