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別致的書,別致的「食經」。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多年前,看白先勇的《明星咖啡館》,其中有篇〈少小離家老大回:我的尋根記〉,讀後難忘。白先勇的「根」,在廣西桂林;我注意的不是「根」,而是其中一段:
「我回到桂林,三餐都到處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鄉愁引起原始性的飢渴,填不飽的。我在《花橋榮記》裡寫了不少有關桂林米粉的掌故,大概也是『畫餅充飢』吧。外面的人都稱讚雲南的『過橋米線』,那是說外行話,大概他們都沒有嘗過正宗桂林米粉。」
饞嘴如我,於是猛尋桂林米粉,可是此間似無專門店,有的只是過橋米線。不錯,過橋米粉實在不錯;真正的桂林米粉,始終只能在白先勇的文章裡領略得到。「填不飽的」?
日前在坊間看到一部張迪主編的《桂林米粉》(桂林:廣西螄範大學出版社,二○一二年八月),白先勇題封面字,全書彩色精印,十分美觀。閒時翻翻,亦可「畫餅充飢」。
其實,我有吃過桂林米粉,但不是在桂林吃,而是在內地一些小店,但感覺麻麻,不如雲南米線,以後就沒有吃過了。或者我嗜辣吧,吃雲南米線往往要大辣,正如吃常德米粉,一樣要大辣,還要加辣。我想,暴辣的結果是,米線、米粉的風味都消失了。
這書裡有篇〈桂林米粉PK雲南米線〉,作者乃雲南人張謙,他說:「在雲南,米線好不好講『筋骨』;在桂林,米粉好不好看『細滑』。」他的父母光臨桂林,一吃了桂林米粉,竟「一錘定了音」:「桂林米粉給雲南米線好吃!」雲南人陣前倒了戈!
書中還有篇〈當代名人與桂林米粉〉,講了幾個吃米粉的逸事,如胡耀邦、朱鎔基、張藝謀;最精彩的是,易中天在南寧講學時,與記者「鬥嘴」。一位記者說:「于丹喜歡周杰倫,這糟蹋了國學……」易中天迅速回答:「這是個人愛好的問題,我喜歡吃桂林米粉乾撈粉和牛腩粉,這和國學有甚麼關係?」
詞鋒凌厲!其實那記者根本犯了邏輯上的謬誤,周杰倫和國學有啥關係?易中天的桂林米粉國學論,正是絕佳的回敬,也可看出易中天對桂林米粉情有獨鍾。
書中說:「……桂林米粉還真充滿了無敵的誘惑。尤其是乾撈粉,米粉圓而潤滑,肥而油亮,口感鮮嫩而又韌性;那金燦燦的鍋燒,入口又香又脆,加一些鹵牛肉片,然後根據各自口味撒上蔥、蒜米、香菜、酸菜(一般有豆角酸、竹筍酸和泡菜酸)和紅辣椒—那種辣香味你在外地是絕對找不到的……」辣椒!見到辣椒我的舌底就生津!這種桂林米粉可沒嘗過,要吃道地的桂林米粉,就應到當地去吃。
但據說,當地有些桂林米粉的檔次甚差,要吃還須擇店。書中提供了不少「優」店。二○一二年五月,白先勇再返桂林,在名店大吃米粉,他說:「我一天吃四餐米粉都願意,昨天我一頓就吃了五両米粉。」看到白先勇如此饞,罷罷,應找個假期往大快朵頤了。一顯「大食男」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