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執行董事 雷裕武
上周港股跟隨外圍反覆偏軟,恒指曾跌至8個月低位,不少藍籌股也創出近期新低。我們經常說,只要正股持續波動,投資者便可透過認股權證作槓桿買賣,捕捉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事實上,即使大家對短期市況看法不同,不論升市、跌市或上落市,也可透過不同條款的窩輪產品作為入市部署,提高投資彈性。以下筆者嘗試簡介投資者在不同市況預期下,如何活用各類權證條款作適切部署。
一:預期市況上升。投資者如認為大市已累積一定跌幅,並預期股價短期內有望急升,以及計劃持貨的時間不會太長,可考慮以一些年期相對較短(約二至三個月)的輕微價外或貼價認購證部署,這類條款往往提供較高的槓桿比率,能有效捕捉正股短線爆炸力。然而,由於每日時間值損耗相對較快,買賣必須速戰速決。
倘若投資者看好股份的中長線表現,可留意一些年期稍長(約五、六個月或以上)的價外認購證,一方面可減低時間值消耗的負面影響,即使作中線持有,成本較低,也可用來分享正股升浪。
認沽證捕捉跌勢較易掌握
二:預期市況向下。相對升市而言,跌市有時或難以捕捉。以往跌市的出現通常時間上會較短而快,或許經過橫行一段時間後急跌,投資者或要先持貨一段時間等待機會,這時候較長期、輕微價外或貼價認沽證便可派上用場;近期港股受外圍拖累,由於缺乏反彈的催化劑,走勢反覆向下,如以認沽證捕捉跌勢時,相對較易掌握,以一些相對高的槓桿的條款捕捉正股短期調整,也屬可取。
然而,目前市場上認沽證的數量和條款選擇遠低於認購證,因此,即使已鎖定個別股票作短期造淡部署,也要先留意相關認沽證的條款是否合適,一旦條款差強人意而「揀不下手」,切忌勉強行事,要知道,即使相關資產下跌,並非所有沽輪都能受惠,個別接近到期或街貨量偏高的條款,走勢或會較為飄忽,甚至偏離相關資產表現,投資者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三:預期市況在特定範圍上落。投資者如預期個別股份的價格在短期內將在區間波動,或可考慮善用認購或認沽證作相互配合,舉例來說,可在阻力位以輕微價外或貼價認沽證捕捉短期調整,等待股價接近支持位沽出,然後再反手以輕微價外或貼價認購證捕捉反彈勢頭,直至任何一方出現突破時,便再因應市況重新調整策略。事實上,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市場上不少股票在突破前,也常在特定區間波動,若能善用相關權證產品,也有望在波動市中增加勝算。
除此以外,投資者不僅可因應對市況的不同看法,選擇適切的認股證條款部署外,同時也可以此作策略性應用,例如透過認沽證為持有正股「買保險」,作對沖風險的工具、或在正股累積一定升幅時,可先沽出正股鎖定利潤,再動用小量資金,轉以認購證繼續分享正股餘下升勢。(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