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5000萬撥款的來龍去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總監楊春棠

 5000萬對於本土藝術的推動,力度不算大,卻幾乎相當於一家博物館一年的經營費用。政府這次出招,搬出來的台詞是透過收藏本地藝術品推動本地藝術發展,然而坊間,甚至藝文圈內,對於這5000萬的使用卻有不同的詮釋及解讀方式。

 政府高調撥款予博物館,此前並不常見,因而這次引起迴響與揣測也特別多。有文化工作者認為這次撥款與三年前政府否決博物館公司化的決定不無關係。早於2007年,民政事務局計劃將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公司化,脫離康文署,另立法定管治機構作私營管理,計劃在2010年遭否決,否決因由不外乎員工身份轉換衍生問題。博物館公私化討論源於康文署管理不妥,博物館人流偏低,署方在收購藏品方面並不積極,龐大的支出大多用於藏品保養及職員薪資,令博物館發展停滯不前,變相浪費公帑。政府一方面否決博物館公司化,一方面也要發展博物館,5000萬撥款變相是基於發展博物館前提下的措拖。

 當然,也有說法是政府長期漠視視覺藝術發展,為了回應訴求,不得不正視問題。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總監楊春棠則認為,公共博物館是「打不破的飯碗」,如果發揮得不好,就變得很官僚,而市民正正覺得香港的博物館一直都沒發揮其功用,博物館的職員等於吃「大鍋飯」,要改變這個現象,只好公司化,當年的討論便是回應市民的訴求。「香港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做好文化教育工作,從第一天開始便失敗了。」由此引申,他指這次罕見的撥款,是為了未來西九文化區的順利推動而生出的策略。西九文化區項目由始至終都得不到港人一致的共識,西九動用了數十億公帑,至今依然被人質疑;M+博物館陸續建購館藏,藏品費用一直為人詬病。市民對於西九建設存疑,為了撥亂反正,政府必須要以具體的方針讓大家了解整個項目的運作及長遠的文化發展,而此前的第一步,必須讓人了解何謂博物館文化。

 楊春棠說:「香港人對博物館的發展是一個大問號,是由西九文化區衍生出來的。」用這麼多公帑來建設西九,市民的想法不外乎:用了錢,但未必有效益。「沒有人會說博物館是不中用的,但用錢有優先之分。」如他所言,搞文化、經營博物館等於「燒錢」,收支永遠不平衡,文化、教育永遠都是要政府補貼的項目,難以賺錢,因而就有一個爭論:「這些錢拿去建醫院好,還是拿去做社會福利好,抑或是建一間博物館比較好?」答案顯而易見。

 與其說是用5000萬來推動藝術發展,倒不如說是用來做以往沒做好的工作──文化教育。

 由此可見,為甚麼藝術家、藏家對於這5000萬的態度也相當冷淡,表面上政府是支持視覺藝術發展,實際上對於藝術家或藝術市場並沒有多大的助力。

 執掌港大美術博物館數十截,以館長的目光來看,兩間博物館如何利用這5000萬也是楊春棠最關心的事。他的看法與博物館的購藏策略相近,因為博物館有責任去保存香港的早期歷史,博物館傾向於收藏大師作品而非提拔新秀也是意料中的事,按他的話說,一般人會比較注重當代作品,但博物館反而較少買當代作品,因為當代藝術品很難估值,風險太大,容易被人批評,買大師作品不容易錯。歸根到底,還是安全至上。

 5,000萬為何?5,000萬又為誰?5,000萬在政府體制裡,能發揮的力量有多少,我們拭目以待。 ■文:伍麗微

相關新聞
當我們談論5000萬時 該談些甚麼?
5000萬撥款的來龍去脈 (圖)
藝術家們如是說:
收藏家們如是說: (圖)
歷史與空間:白妞、黑妞與山東大鼓 (圖)
生活點滴:蘆箬和蘆哨 (圖)
豆棚閒話:喇叭褲 (圖)
詞話詩說:主旋律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走路去上學 (圖)
琴台客聚:慕容羽軍與徐速 (圖)
翠袖乾坤:流浪者之貓
海闊天空:奔向安達魯西亞
杜亦有道:不勝唏噓之至
思旋天地:家在香港
淑梅足跡:天生浪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