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白妞、黑妞與山東大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山東大鼓。 網上圖片

戴永夏

 讀過名著《老殘遊記》的人,無不為白妞、黑妞的說唱藝術所傾倒。劉鶚透過獨特的藝術視角,用精彩的描寫和形象的比喻,極為生動傳神地刻畫出她倆演唱的情景。先是黑妞的出場已使人歎為觀止:「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皆出其下,以為觀止矣。」繼而白妞的演唱更令人拍案叫絕:「啟朱唇,髮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劉鶚的描述,將白妞、黑妞的高超演技刻畫得淋漓盡致,真可謂千古絕唱。

 白妞、黑妞雖是小說中的人物,但卻並非虛構,其人其事都於史有據,真實可信。據有關資料記載,白妞本名王小玉,和其表姊妹黑妞同為山東鄆城義東堡人。她生活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是山東大鼓早期的傑出代表。

 白妞自幼學藝,「工犁鏵大鼓」,16歲便「隨其父奏藝於臨清書肆」,「楚楚可憐,歌至興酣,則又神采動人,不少羞澀」(清師史氏著《歷下志游》外編卷三),因而闖出了名頭。她聰明好學,吸收了地方小曲、戲劇的腔調,創造出一種新調,即梨花大鼓的南口派梨花調。光緒初年,白妞和黑妞一起到濟南大明湖南岸明湖居說唱梨花大鼓。她大膽吸收皮簧、梆子、昆曲及臨清小曲和眾多藝人的新腔新調,改編新詞,豐富、改造了原來的曲調,使原犁鏵大鼓的行腔曲調呈現出了新的韻味;唱起來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因而吸引了各階層的聽眾,聲動齊魯。清末鼓詞作家賈鳧西在《舊學庵筆記》中寫道:「光緒初年,歷城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賈鳧西鼓詞兒。嘗奏技於明湖居,傾動一時,有紅妝柳敬亭之目。」並加按語云:「白妞又名小玉,《老殘遊記》摹寫其歌時之狀態,亦可謂曲盡其妙。然亦只能傳其可傳者耳。其遠韻,弦外有音,雖師曠未必能聆而察之,腐迂未必能寫而著之也。」

 有關黑妞的資料,流傳下來的較少。光緒朝任湖北、江蘇巡撫和兩江、直隸總督的端方,在題賈鳧西所繪《明湖秋泛圖》中有這樣兩句詩:「黑妞已死白妞嫁,腸斷揚州杜牧之」。從中可知,黑妞過早地死去,白妞也過早地嫁了人。她們的藝術生命,都過早地枯萎凋落。

 白妞、黑妞的演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有賴於她們的高超演技,但與她們演唱的曲種也有很大關係。她們演唱的山東大鼓(即梨花大鼓),在藝壇就頗具影響。

 山東大鼓是我國北方現存最早的民間曲藝。它最初是農民在農閒時敲犁鏵碎片演唱的秧歌調,故稱「犁鏵大鼓」(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又把它稱作「梨花大鼓」)。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有板式變化的成套唱腔,再後來出現了流動的民間藝人,到各地演唱,並形成了孫、趙兩大門戶,流傳日益廣泛。

 山東大鼓相傳形成於明朝末年。自清嘉慶年間開始,山東大鼓在冀、魯兩省南起聊城、臨清,北至德州、滄州的大運河兩岸廣泛傳播,並形成了五個支派,其中主要的為南口派、老北口派和小北口派三大支派。清末山東大鼓進入濟南後,其影響進一步擴大。尤其白妞、黑妞的精妙演唱,使這一藝術奇葩風靡省城,從而更加促進了它的發展。清末民初成立於濟南的山東大鼓班社就有杜大桂的杜家班,李泰祥、李大玉的李家班,李金彪、孫大玉的又一李家班,姬興居、上半截(姬興居之妻)的姬家班等。而一批享有盛名的女藝人也應運而生,其代表人物除名噪一時的白妞、黑妞外,還有郭大妮、上半截、下半截、蓋山東、白菜心等。20世紀30年代又湧現出蜚聲曲壇的「四大玉」(即謝大玉、李大玉、趙大玉、孫大玉)。之後,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等也相繼而起,影響也頗大。謝大玉、李大玉、趙大玉、筱艷芳等還在上海灌製了山東大鼓唱片,發行全國各地,這使山東大鼓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大曲種,進入了它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解放後,為了突出地方特色,梨花大鼓更名為山東大鼓,流傳地區也超出了山東城鄉,直至南京、上海、洛陽、重慶、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真可謂傳唱全國,盛極一時。

 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二三人伴奏;也有的是二人對唱。主要伴奏樂器為矮腳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即梨花片)。它的風格樸實,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民間很受歡迎,因而流傳下來的書目也較多,其中中、長篇有《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包公案》、《海公案》、《西廂記》等數十部;短篇段兒多取材於《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歷史小說,有《華容道》、《東嶺關》、《長阪坡》、《李逵奪魚》、《燕青打擂》、《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上百段。另外還有一些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現實生活等編寫的唱段,共計二百餘段。 

 山東大鼓歷史悠久,音樂唱腔獨特,節目蘊藏豐富,地方色彩濃郁。它除自身不斷豐富發展外,還直接促進了山東快書的形成,並對「喬派」河南墜子和西河大鼓等民間曲藝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然而「文革」以後,遭受重創的山東大鼓漸趨衰落。直到近些年來,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下,它才重新煥發了青春,一些失傳多年的傳統書目又得以恢復演出。2002年8月,濟南市曲藝團應香港特區政府的邀請,參加了「中國戲曲曲藝節」演出活動,其間青年演員劉娟、趙倩演唱了山東大鼓《戰馬超》、《大西廂》和《草船借箭》三個段子,頗受歡迎。從此失傳30多年的山東大鼓重又登上了舞台。2006年5月,山東大鼓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使山東大鼓的發展,有了更加輝煌的前景!

相關新聞
當我們談論5000萬時 該談些甚麼?
5000萬撥款的來龍去脈 (圖)
藝術家們如是說:
收藏家們如是說: (圖)
歷史與空間:白妞、黑妞與山東大鼓 (圖)
生活點滴:蘆箬和蘆哨 (圖)
豆棚閒話:喇叭褲 (圖)
詞話詩說:主旋律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走路去上學 (圖)
琴台客聚:慕容羽軍與徐速 (圖)
翠袖乾坤:流浪者之貓
海闊天空:奔向安達魯西亞
杜亦有道:不勝唏噓之至
思旋天地:家在香港
淑梅足跡:天生浪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