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收藏家們如是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正在整修中的油街12號建築群被重新命名「油街實現」 新華社圖片

 對於預算案推進本地藝術品收藏的政策,獲得了一部分本土藝術品賣家的掌聲,認為政府財政的支持,可讓本地藝術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自身的魅力,擴大市場的彈性和容積。然而,另一部分藏界人士則指出這副「財政湯劑」對於本地藝術市場亦產生不小的副作用,甚至是並沒有擊中問題的核心。

 按雅韻軒畫廊經理的說法:「海外的大型畫廊和藝術展覽進駐本港,由於香港配套完善,加上背靠內地、買賣藝術品不用課稅和無須繳付進出口稅等優點,吸引海外的大型畫廊和展覽,令香港變得像一個藝術商品中轉碼頭或中心,這對本地藝術的發展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擠壓。」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藏本地繪畫作品的Josephine表示就本地藝術市場而言,香港每年培育的本地藝術家輩出,使香港藝術品市場的供應不斷上升,但需求卻沒有改變,造成市場失調,所以一些本地藝術品收藏家認為政府應在政策上著手推動市民或企業收藏藝術品,創造人們對藝術品的需求。「舉例來說,針對企業購買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減收它們的應繳款項(不超過經調整後但未扣減購買前的應評稅利潤的20%) 或讓地產商政策性收藏本地視覺藝術家的作品。」

 另外,預算案中提到把北角油街的前皇家香港遊艇會會址,改建為視覺藝術展覽及活動中心,對此Josephine亦產生質疑:「是否仿效中國的798藝術區?但會否落得好像土瓜灣牛棚一樣失敗?」相對而言,本地藝術品的賣家群體壯大的有效路徑,她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是從現有藝術的資源上著手,例如把現在的火炭或牛棚中加建多一些藝術中心,舉辦多種不同展覽及活動,用藝術活化社區,把藝術凝聚一起,使一個地區變城一個藝術城。

 一些本地的古董收藏人士認為針對香港藝術品收藏的發展,政府的引導教育工作並非「用錢做足」。「基本的展覽館埸地太少了」歙硯收藏家黃醫生說,「例如大會堂低座,展覽數天也要數萬元租金,試問一般書法家、畫家怎能負擔?」在他看來,財政預算撥款卻要花巨資購買所謂藝術品,正是各花入各眼,主流意見亦不一定是好意見,在如何釐定藝術品價值方面是很難做到的,尤其很多當代藝術的市場已經走在學術認證之前。「多數人喜歡看的亦未必是藝術品,為何要花公帑去買?」他舉例說好像現在香港本土的「新水墨」運動在香港藝術發展已經歷了數十年光景,近一年更是走進了知名拍賣行,但是就學術上亦未能判斷其成就價值,時間這麼短,藝術很難「速成」,合理的收藏更不是靠「廣告」而建立的,香港本土藝術收藏的興盛,還是要靠本土藝術家用時間沉澱。 ■文:張夢薇

相關新聞
當我們談論5000萬時 該談些甚麼?
5000萬撥款的來龍去脈 (圖)
藝術家們如是說:
收藏家們如是說: (圖)
歷史與空間:白妞、黑妞與山東大鼓 (圖)
生活點滴:蘆箬和蘆哨 (圖)
豆棚閒話:喇叭褲 (圖)
詞話詩說:主旋律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走路去上學 (圖)
琴台客聚:慕容羽軍與徐速 (圖)
翠袖乾坤:流浪者之貓
海闊天空:奔向安達魯西亞
杜亦有道:不勝唏噓之至
思旋天地:家在香港
淑梅足跡:天生浪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