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醫雷良說,今後打算進一步擴大診所規模。
憑借CEPA系列補充協議,港人北上大展拳腳尋覓商機。10年過去,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輸得血本無歸,更多看好內地市場的人,則堅持不懈沿著CEPA開放的進程,步步為營穩打穩紮。從事醫生職業的雷良、鄧民愛夫婦倆就是如此。他們亦步亦趨,跟著CEPA的進度,在廣東開設診所幫人醫病。幾年下來,雖說北上之路走得坎坷不平,但診所依然開了數間。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談及感受,已年近六旬的雷良醫生說,CEPA為他們逐步掃清了北上的各種路障,但是相關的政策細則仍顯遲滯,且政策落實方面也有許多細則不夠完善。
「我們希望CEPA未來的開放程度能加速,讓我們早些享受到內地的『國民待遇』。」
眾所周知,一項開放政策在實施的進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爭議。但簽署CEPA謀求提早實現兩地貨物貿易零關稅、擴大服務貿易市場准入、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終極目標,一直備受各界推崇。
廣東展拳腳 港夫婦開4診所
年過半百的雷良、鄧民愛夫婦,有著多年從醫經驗,在香港開有自己的診所。苦於香港人少地狹,夫妻二人幾十年來一直有北上開診所的想法。2003年,CEPA簽署讓這對夫妻看到了希望,港醫可以到內地醫院坐診,從此頻頻北上了解相關情況。直到2007年,CEPA五簽署,雷氏夫婦正式開始嘗試北上開設診所。
經過一系列的諮詢、選址、申請以及設備選購,2009年初,診所正式營業,雷良在順德北滘開設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耳鼻喉科診所,而夫人鄧民愛則在3公里外的內科診所坐診。
儘管從申請到正式開業,雷良夫婦頗費周折,但能建起港人在內地的第一間診所,還是讓二人喜出望外。「我快60歲了,能到內地這麼大的市場二次創業,可以說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轉折。」雷良感歎。
由於門診部只能設立一個科室,加上初來乍到,這對夫妻的生意並不如預期。在他們開業不足一年半的時候,CEPA補充協議六簽署了,允許港人在內地開設獨資醫院或綜合門診。雷氏夫婦即刻開設了綜合門診部。
潛規則多 業務擴展幾番周折
好事多磨。由於處在政策的消化期,雷良夫婦在番禺和南海的兩家綜合門診部直到今年初才批下來。目前,南海的門診部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而番禺的門店仍在裝修。
談起這期間的周折,雷良已沒有了當初開首家門診部的興奮。他告訴記者,起初並不是選在番禺和南海,而是想在中山開設門診部,提交的申請通過了廣東衛生廳的審批,但在中山被「卡住了」。
「鎮上的幹部要我交20多萬的費用,是在私底下說的,也沒有具體說費用的名目和來源。」雷醫生說,他沒有答應。結果,那一次中山一次性審批通過了40多個門診部,但作為唯一的港資門診,他不在其中。「也許是我不懂做,不懂各種潛規則。」雷醫生感歎。
不過,雷醫生對未來也信心滿滿,他希望,在經營好目前4家門診的基礎上,有機會還會進一步開設分店,甚至更大的綜合門診。(系列二將介紹專業服務北拓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