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發展局昨日公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最新修訂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陳錦燕)新界東北發展區是政府的燙手山芋之一,其發展規模及模式備受爭議。經歷3次諮詢,政府昨日公布修訂方案,首先是將坪輋/打鼓嶺剔出發展計劃,其餘兩個新發展區—古洞北及粉嶺北的發展密度就會盡量增加,多建樓宇。發展局表示,中心地區的地積比率提升到6倍,兩個新市鎮擴展部分的住宅單位供應增至60,700個,較原先3個新發展區的53,800個單位更多,可容納共174,900人。而公營房屋比例亦由原先的49%增加至60%。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強調,新界東北是為香港人建立的新市鎮。
住宅達60,700個 可住17.49萬人
爭議不斷的新界東北發展,政府在公眾諮詢後,研究了9個月,推出這個涉及1,200億元的修訂方案。3個發展區中,缺乏基建接駁的坪輋/打鼓嶺暫時擱置。陳茂波指出,由於坪輋/打鼓嶺缺乏集體運輸系統和其他基建配套,原先只規劃作特殊工業和較低密度的住宅發展。因應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視新界北部地區的發展潛力,包括新鐵路基建所帶來的機遇,政府將重新規劃坪輋/打鼓嶺,並再諮詢公眾。
陳茂波表示,為回應地盡其用、增加特別是房屋土地的供應,當局在顧及基建容量和環境限制下,盡量增加古洞北及粉嶺北的發展密度,包括把中心地區的地積比率由原先的3.5倍至5倍,提升到6倍。兩個新市鎮擴展部分的住宅單位供應,由約47,300個增至60,700個,增加約13,400個,可容納共174,900人,較原先新界東北3個新發展區的53,800個單位更多。
古洞北及粉嶺北的公營房屋比例亦由原本的不到一半,上調至60%,私營房屋就佔40%。部分原先規劃作私人住宅的土地(約16公頃),已改為發展公營房屋,包括公共房屋及居者有其屋。公營房屋單位由23,100個增至36,600個,私人房屋單位則由24,200個修訂為24,100個。以用地計算,資助房屋則由原先的31%調高至47%。
首批公屋最快10年後入伙
以古洞北計,公營房屋會增加30%至2萬個單位,私樓亦增加到約1.5萬個單位,公私營的比例會調整至6比4。粉嶺北就更大比例增加,其中馬屎埔一幅地,會由私樓改作公營房屋,令公屋數字大增40%,到1.6萬個單位,私樓則增至9千個單位,公屋及居屋佔多數。當局預計首批公營房屋可以在2022年至2023年入伙,最後一批將於2030年落成,至於當中的公屋及居屋比例,陳茂波指隨著需求發展而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