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羅援。本報北京傳真
中國人民解放軍今天迎來建軍86周年,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少將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強軍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強軍非窮兵黷武,亦非軍備競賽,而是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保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利益為前提,不屈的戰鬥精神、精良的武器裝備、科學的編制體制以及先進的作戰理論是強軍的組成要素,他強調,「戰鬥精神仍是我們不變的軍魂。」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王曉雪、凱雷
「軍人都應該是『鷹派』」
羅援被認為是中國軍方「鷹派」代表人物,他則稱自己是「理性的鷹派」。他認為:「軍人都應該是『鷹派』,這並非好戰,實為職責和使命所在。必要時軍人要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憲法賦予軍人的職責,軍隊必須要有血性、理性、人民性與忠誠性,四者兼備。」
三年前,羅援在美國參加戰略對話活動時曾這樣介紹自己:「我是個理性的強硬派,這是中國軍人的風格。你們美國軍人也不乏『鷹派』,但我長了一雙鷹眼和一雙鷹爪,又長了鴿子的頭腦和心臟。」一語激起滿堂喝彩。
羅援在談及南海、東海和釣魚島問題時指出,他一貫主張《孫子兵法》所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也能體現理性鷹派與莽撞派的區別,不怨天尤人,不憤世嫉俗,而是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首先要用智慧、用謀略來解決問題,一旦外交手段窮盡,最後才是訴諸軍事。我曾提出要在南海和東海體現六個存在,即行政存在、法律存在、國防存在、經濟存在、執法存在及輿論存在,這其實就是『伐謀』。」
強國不能不強軍
強國須強軍,軍不強,國家可成為富國,但無法成為強國,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強軍是歷史的警示,羅援舉例說,大清帝國GDP佔全球三分之一,白銀儲備世界第一,但一場甲午海戰,北洋水師龍旗即倒,清朝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華民族沉淪半個世紀,而釣魚島正是那段國恥的歷史印記。科威特也不可謂不富,人均收入排名世界前十,但因沒有強大的國防,也無法擺脫一夜淪陷的結局。
這些慘痛的教訓證明,強軍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羅援的戰鬥力「貓虎論」
羅援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我認為這就抓住了軍隊建設的根本,只要我們以戰鬥力為牽引,這支部隊就會一往無前、戰無不勝。」
羅援認為,除了戰鬥精神,部隊也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先進的戰略戰術和科學的編制體制,這些要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強大的戰鬥力,而最重要的因素當屬人的戰鬥精神,「我認為,有了這種戰鬥精神,再加上先進的武器裝備,我們將如虎添翼,但前提條件是,我們必須是一隻虎,而不能是一隻貓。如果是一隻貓,就算加上了高科技的翅膀,那仍是一隻貓,最多是一隻飛貓。」
軍隊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
羅援同時直言,腐敗是軍隊的第一殺手,腐敗不除可能未戰先敗。「但也要看到,黨和軍隊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也在傾聽各方面的意見,以霹靂手段整飭軍紀,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看到希望和前途,這支軍隊,仍是人民的子弟兵,在祖國危難的時候,在人民需要的時候,這支軍隊會衝到第一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