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如果世界上最高最大的迪士尼城堡在上海落成,令港人透過硬件設施帶來的心理優越感被動搖,那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項目的通過,實在令港人捏一把汗。要注意,在上海試驗的自由貿易區,不單是上海政府的行為,而是冠以中國之名,是中國的國家行為。
香港競爭力不進則退
香港實實在在面臨挑戰。不進則退,尤其在香港競爭力持續下降之際。
上月初,國務院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當中最受關注,亦是被認為動搖香港資本市場開放地位的是,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並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的金融創新。還有消息傳出,農業銀行授權2,500億元的信用額度興建迪士尼的同時,將支付上海自貿實驗區所做的城市改造和升級工作。從投資額度來看,這個開頭是受到重視的。再看看總理李克強強調的內容,支持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干預,及以經濟開放促進經濟改革,那麼該項目的通過亦顯得順理成章。
而當制度成熟、設施完善的自貿區,屹立於香港面前時,香港需要害怕嗎?香港可以放心嗎?
改革開放至今,內地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方才改善冗雜的內部結構,輕裝邁向開放,主動接受市場調節。但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現行體制下,無法完全擺脫政治對經濟的干預,是現階段尚存的弊端。而這些年香港經歷多番環球經濟動盪的洗禮後,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全面公正的監督,不受政策主觀干預,恰恰彌補了內地的不足,成為外資投資的寵兒。成熟的應急管理和公關,更是無可取代。因此,即便自貿區等實驗地的開發成立,香港軟實力尚有一席之地,港人不必太過擔憂。
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再看,2012年上海口岸外貿貨物吞吐量達3.6億噸,保持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13年年初,香港掀起長達40天的碼頭罷工工潮,大量貨物積壓在碼頭。
與其替代 不如分工
中國社科院近年發表的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香港競爭優勢正在弱化,預計至2015年,香港的經濟規模將落後於北、上、廣等城市。香港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近年逐漸浮出水面。包括經濟結構單一,集中依靠旅遊帶動消費,通脹高企使內需停留在低水平日常消費;其次貧富差距擴大,住屋、醫療等市民基本需求無法高質量滿足,經濟活動無法循序漸進;最後社會向上流動性減少,高質量經濟轉型舉步維艱。再加之社會上出現利用政治議題干擾經濟活動的現象,民生與經濟相衝撞,令政府難堪,施政艱難。
與其替代,不如分工。不少人認為上海自貿區是複製的小香港,其實不然。上海作為長三角經濟中心,香港對於珠三角亦然。香港作為外向型的城市,上海未必在軟實力上能夠超越,經濟開放還只是停留在試驗階段。而香港的多種類多渠道的投資方式及貨幣自由度,內地任何城市亦無法短期超越,因此,香港得天獨厚的資本市場開放優勢,更適於吸引外資、聯通內地。而上海自貿區則作為內地開啟的一扇窗戶,其餘城市都希望透過這裡一探究竟,上海的對象是龐大的內需消費力,由內而外地帶動經濟。兩地裡應外合相互補充,或許是雙贏的辦法。
然而,當國家全力去辦一個自由貿易區,而且又是在上海這樣發達的地區,香港人不要老是想著自己的優勢,而更要想想競爭力正不斷弱化的態勢,尤其有某種勢力熱衷於「政治」,甚至不惜以「佔中」危害之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