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走進《鵲華秋色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鵲華秋色圖》。網上圖片

朱文興

 在濟南大明湖超然樓頂層的展廳裡,有一巨幅放大的電子動態版山水畫《鵲華秋色圖》,畫的真跡珍藏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是元代著名書畫大家趙孟頫創作的。站在這幅用3D技術製作、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名畫前,猶如畫中人:畫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切都是那麼的生動逼真、意味無窮,令人如同走進了田園牧歌般的濟南山水之中,如同走進了濟南的歷史深處。

 《鵲華秋色圖》是一幅「思鄉之畫」。作者趙孟頫出生於太湖南岸的浙江吳興,即今湖州,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詩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夏6月,被元世祖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兼本路諸軍奧魯」,因「總管缺官」,由趙孟頫主政。在濟南三年間,府事清儉,政聲頗好,公務之餘,遊覽山川名泉,對山水河湖泉皆有、具有濃郁江南水鄉風光的濟南情有獨鍾,留下了許多讚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詞和畫作。《詠趵突泉》中「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詩句,描寫鵲山和華山風光的《鵲華秋色圖》,就是那時趙孟頫詩與畫的代表作。從畫家在《鵲華秋色圖》上的題跋就可了解到,這幅畫是趙孟頫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後,為好友周密所作。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後,從未回過故鄉,聽歸隱山林後的趙孟頫時常讚美濟南的優美風光,勾起了思鄉之情,遂請他詳細介紹故鄉的風土人情。趙孟頫被周密深深的家鄉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畫下了這幅被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個朝代一直收藏於民間,畫上有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鑒;到清代被人收入皇宮,深受乾隆皇帝喜愛,他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於引首,並題跋九則,蓋上御印。乾隆帝的一則題跋讓後人了解到:他在宮中觀賞此畫時,不相信濟南平原上竟然有這麼奇突的山和水鄉般的風光,後來巡遊濟南,登城向東北遠望,感到眼前的景致似曾相識,馬上想起了趙孟頫的這幅畫,遂即派人騎馬星夜趕回京城取來《鵲華秋色圖》,對照實景細細欣賞,果然畫如真景、實景如畫,禁不住題跋讚歎,「始信筆靈合地靈,當前印證得神髓」。從此,這幅畫一直深藏於宮內,至1949年春,隨大批珍寶被運往台灣,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2010年深秋,當我這個客居濟南四十多年的江南遊子第一次跨過海峽到台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到寬28.4厘米、長93.2厘米的橫卷《鵲華秋色圖》真跡時,倍感親切,感慨萬千:思鄉之情長有,「思鄉之畫」常新,七百多年的歷史風塵,淡化不掉此畫的思鄉意味,如今,畫中蘊含著更多更深的思鄉情意,著實令人倍加珍愛。

 《鵲華秋色圖》是濟南詩意般秋天的生動寫照:一片遼闊的沼澤地上,一圓一尖兩座山峰平地突起、遙遙相對,一條大河穿流其間;河中的木舟,河畔的蘆葦,樹叢中的茅舍,曬網的漁翁,啃草的山羊,田野深處隱約可見的高粱,夾在青松中樹葉經霜已變黃變紅乃至幾乎光禿的落木……,自然質樸,悠遠寧靜,野趣盎然,好一曲田園牧歌。左側的那座山,渾圓敦厚,巖壁橫臥,緊矗河濱,狀如翠屏,叫做鵲山,因戰國時期濟南長清籍名醫扁鵲在山下煉丹而得名。右側的那座山立於水中,峻峭孤秀,形如含苞欲放的出水芙蓉,名叫華不注,是「花骨朵」的諧音,名如其形,因形得名,俗稱華山。鵲華二山之間的河,當時叫濟水,俗稱大清河。濟水在《史記》、《爾雅》、《山海經》、《水經注》等重要文獻中均有記載,發源於河南濟源王屋山,流經山東濟寧、濟南、濟陽、鄒平,在博興入海,與淮河等並稱為入海「四瀆」。北宋熙寧十年即1077年,濟水東阿至濟南段河道被黃河佔據,從此稱為黃河。濟水與華不注之間是一片沼澤,山下的水面叫做鵲山湖。據濟南《歷城縣志》記載,「每當陰雲之際,兩山連亙,煙霧環縈,若有若無,若離若合,憑高眺望,可入畫圖。雖單椒浮黛,削壁涵青,各著靈異……。」這就是歷史上「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鵲華秋色圖》畫的是秋色斑斕的濟南,畫家趙孟頫獨特的意境表達、獨到的色彩運用、獨創的寫意畫法,在元代畫壇上獨領風騷,也成為濟南歷史上最早最彌足珍貴的一張文化名片。

 鵲華秋色,如詩似畫;鵲華煙雨,如夢似幻。歷代名人名士遊覽後無不讚詠有加。華不注在元代直至清代中葉以前一直是濟南第一名山,居「齊煙九點」諸山之首。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寫華不注「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突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唐代大詩人李白到濟南坐船遊大明湖後直駛鵲山湖,從南麓上山,寫下了《登華不注》一詩,讚美「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晚清名人康有為,1923年5、6月間曾遍遊濟南,並以65歲高齡登上了華不注,爾後寫下《新濟南記》。文中寫道,「遙望此山如山在水中,歷下絕勝處也……南京鍾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揚州七星山、蘇州橫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華不注也。」因而他提出,「誠宜移都會於華不注前」。「移都會」按字面意思是遷都、遷省會,但文中指的是建設濟南新城。對風水頗有研究的康有為認為,都會城市應該背山面水,而濟南老城卻是背水面山。華不注是泰山山脈支脈向北延伸在平原地帶的集結,與泰山有天然的連結,山下碧水連天,山南平原遼闊,山上古柏蒼勁,還有建於1220年的著名道觀華陽宮,以及淨土庵、泰山行宮、三教堂、關帝廟等文化名勝,佛、儒、道三教和諧共存,十分興旺,是一塊風水寶地,可以作為破解濟南「背水面山」而居的理想選擇。據此,他在文中又寫道,「然今亦不必移也,但開一新濟南,尤美善也。」意思是說,遷都會就不必了,但在華不注之陽闢建一個新濟南,就很完美很妥善了。

 康老先生的這一美好願望八十多年後正在變為現實。根據當代規劃建設學界泰斗、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關於「東拓、西進、南控、北跨」的濟南城市拓展規劃,濟南東部新城正在華不注之陽拔地而起;華山南麓的小清河得以疏浚和美化,呈現出煙雨濛濛、含黛銜煙、柳影荷香的秀美景色;華山生態濕地公園和鵲山北的鵲山龍湖濕地公園也正在建設之中。趙孟頫老先生如活到今天,擇秋日故地重遊,一定會觸景生情,靈感驟增,欣然命筆,再畫出一幅流芳百世的《新鵲華秋色圖》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走進《鵲華秋色圖》 (2013-08-16) (圖)
心靈驛站:拜 秋 (2013-08-16) (圖)
來鴻:遙憶當年港澳球場 (2013-08-16)
亦有可聞:崇安寺的韻味 (2013-08-16) (圖)
歷史與空間:近代中日古籍的移動及其背景 (2013-08-14) (圖)
亦有可聞:東京閒逛記 (2013-08-14) (圖)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五) (2013-08-14)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愁苦人生—記表姐兩三事(下) (2013-08-14)
文藝天地•試筆:足 球 (2013-08-14) (圖)
歷史與空間:捉迷藏 (2013-08-13) (圖)
亦有可聞:尋味桃金娘 (2013-08-13) (圖)
豆棚閒話:也說扯淡 (2013-08-13)
遊蹤:又見土樓 (2013-08-13) (圖)
畫中有話: (2013-08-13) (圖)
歷史與空間:在天河瀑布遙想李白 (2013-08-09) (圖)
生活點滴:雁來紅 雁來綠 (2013-08-09) (圖)
亦有可聞:七夕古俗 (2013-08-09)
詩情畫意:關一場雨在門外 (2013-08-09)
來鴻:呼喚鄭板橋 (2013-08-09) (圖)
歷史與空間:法國的漢學研究──以儒學研究為中心 (2013-08-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